2014年06月17日 06:25 翻開《2013中國環境狀況公報》,嚴峻的環境保護形勢讓很多人的心情都頗感沉重。2013年,執行新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監測的74個城市中僅3個城市空氣質量達標,京津冀和“珠三角”區域所有城市均未達標。除了十面霾伏,還有危及飲水安全的水環境污染,關係着“舌尖上的安全”的土壤污染……人們心中都有一個共同的疑問,中國的環境什麼時候才能好起來? 我們應該理性地看到,近年來我國的環境已經有了一些好轉。以水環境爲例,2013年,全國十大流域的704個水質監測斷面中,Ⅰ~Ⅲ類水質斷面比例佔71.7%,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佔8.9%。相對於2012年,好於III類水質斷面比例提高了2.7個百分點,劣V類的比例下降了1.2個百分點。相對於2011年,改善的程度則更大,好於III類水質斷面比例提升了10.7個百分點,劣V類的比例下降了4.7個百分點。 點滴的數字背後折射出的是“愚公移山”般的治理征程,但是仍然沒有從源頭上扭轉我國生態環境惡化的總體趨勢。中國還沒有迎來環境污染的“拐點”。 爲什麼人們總是看到各種各樣的環境問題,反而沒有普遍感受到環境質量的改善?這是因爲當前我國的各類污染物總量還沒有得到全面嚴格的控制,雖然節能減排、環境治理在不斷推進,但是仍然有大量的污染物排放到環境中。只有等到這些污染物排放總量陸續得到控制,然後有計劃、分階段地逐步削減殘存於環境中的污染物濃度,環境才能真的好起來。 處處藍天白雲、青山綠水的美麗中國,到底何時才能到來?有專家預計,到2020年中國環境將跨越“污染排放拐點”,實現污染物排放負增長;2030年將跨越“環境惡化拐點”。 只要我們共同努力,環境會一天天好起來。我們對此,要有信心。 歐美、日本等國的環境治理經驗表明,隨着經濟增長水平的提升,環境污染在一定階段內會加劇,都不得不重複“先污染、後治理”的路徑。但是,當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之後,必然加大對環境治理的投入,環境質量又會出現良性逆轉。 就我國而言,隨着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的確立,經濟發展模式正在逐步告別粗放,向綠色轉身,產業結構調整和淘汰落後產能的步伐將不斷加快,重化工業的擴張勢頭也將有所遏制。同時,環境保護的管理機制在不斷完善,環境標準在不斷嚴格,環境執法力度在不斷加大,企業治理污染的投入也會進一步增加,全社會對環境保護的意識更加強烈……這些都是美麗中國可期待的希望所在。 邁向美麗中國的征程,註定充滿艱辛。這是因爲我國當前的環境治理起來更爲“棘手”,發達國家一兩百年工業化過程中分階段出現的環境問題,在我國近30多年的快速發展中集中顯現,呈現明顯的結構型、壓縮型、複合型特點。治理起來,比歷史上任何國家、任何時期都要更具挑戰性。 我們向污染宣戰,必然是一場持久戰、攻堅戰,是國運所繫、政之所行。只要政府、企業、公衆全社會戮力同心,再艱鉅的戰役也一定會取得最後的勝利。
|
|
|
|
| |
|
(摘自世華財訊 2014-06-17)
|
|
【關閉窗口】
|
|
|
|
|
工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