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5月21日 03:29 近年來,隨着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水環境面臨的形勢日益嚴峻,主要體現在河流、湖泊(水庫)、地下水3個方面。 中國環境公告顯示,2012年,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遼河、浙閩片河流、西北諸河和西南諸河十大流域的國控斷面中,Ⅰ-Ⅲ類、Ⅳ-Ⅴ類和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分別爲68.9%、20.9%和10.2%。主要污染指標爲化學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高錳酸鹽指數。 62個國控重點湖泊(水庫)中,2012年Ⅰ-Ⅲ類、Ⅳ-Ⅴ類和劣Ⅴ類水質比例分別爲61.3%、27.4%和11.3%。主要污染指標爲總磷、化學需氧量和高錳酸鹽指數。 同時,除密雲水庫和班公錯外,其他60個湖泊(水庫)中,4個爲中度富營養狀態,佔6.7%;11個爲輕度富營養狀態,佔18.3%;37個爲中營養狀態,佔61.7%;8個爲貧營養狀態,佔13.3%。 地下水方面,依據《地下水質量標準》,2012年全國地下水綜合評價結果顯示,水質呈優良級的監測點580個,佔全部監測點的11.8%;呈良好級的監測點1348個,佔27.3%;呈較好級的監測點176個,佔3.6%;水質呈較差級的監測點1999個,佔40.5%;水質呈極差級的監測點826個,佔16.8%。主要超標指標爲鐵、錳、氟化物、“三氮”(亞硝酸鹽氮、硝酸鹽氮和氨氮)、總硬度、溶解性總固體、硫酸鹽、氯化物等,個別監測點存在重(類)金屬超標現象。 與2011年相比,2012年,有連續監測數據的水質監測點總數爲4677個,分佈在187個城市,其中水質呈變好趨勢的監測點793個,佔監測點總數的17.0%;呈穩定趨勢的監測點2974個,佔63.6%;呈變差趨勢的監測點910個,佔19.4%。 隨着我國現代化和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提速,廢水排放總量呈現持續增長態勢。2001-2012年,我國廢水排放總量從2001年的433億噸增長到2012年的685億噸,12年間增加了252億噸,平均每年多排放了21億噸廢水,平均年複合增長率約4.3%。 從廢水污染源來看,我國廢水污染源主要分爲工業源、農業源、城鎮生活源,以及少量的集中式污染設施排放源,其中城鎮生活源污水排放量的增加是我國廢水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我國城鎮污水排放量佔廢水排放總量比例逐年提升,從2001年的53.2%上升到2012年的67.6%。2001-2012年,我國城鎮生活污水排放量年均增量19.4億噸,佔廢水排放總量年均增量的92.2%。 在三種廢水污染源中,工業廢水特點是排放數量及污染物含量相對小,但污染物種類多、治理難度大,引起水環境發生質化污染;農村污水特點是排放數量絕對大,但截至2010年,全國範圍內農村污水處理覆蓋率不及10%,發展尚處於起步階段;與工業廢水、農村污水相比,城鎮污水的特點是排放量及污染物含量絕對大,但污染物種類少、治理難度低、治理工藝相對成熟、城鎮污水處理覆蓋率已經達到一定水平,對水環境的影響屬量化污染。 城鎮污水COD及氨氮佔全國廢水COD及氨氮的比例大。一般情況下,COD和氨氮是城鎮污水中所含的最主要的兩種污染物,也是國家驗收、環保部門對污水處理廠例行檢查時優先選擇的指標。以2012年爲例,城鎮污水COD排放量913萬噸,佔全國廢水COD排放量的72.9%,氨氮排放量145萬噸,佔全國廢水氨氮排放量的84.6%。
|
|
|
|
| |
|
(摘自世華財訊 2014-05-21)
|
|
【關閉窗口】
|
|
|
|
|
工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