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6月23日 05:36 在21日舉行的第三屆廣州金交會期間,中國人民銀行消費者權益保護局局長焦瑾璞表示,國家應儘快出臺發展普惠金融的規劃和指導意見,做好頂層設計,營造可持續的發展環境。 去年11月,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正式提出“發展普惠金融”。“普惠金融”第一次正式寫入了黨的決議,其中受關注和重視程度上升到新的階段。 “事實上,我們還要關注到《決定》中提到的後兩句,就是‘鼓勵金融創新,豐富金融市場層次和產品’。”焦瑾璞說,中央對普惠金融未來的發展作出了定位,一是創新,再是要豐富金融市場的層次和產品,不能脫裂來講。 焦瑾璞說,目前從理論到實踐上,全世界對發展普惠金融已經達成共識,並列出了路線圖和時間表,聯合國和世界銀行敦促各國推動普惠金融建設,目標是到2020年實現爲所有工作年齡的人羣普及金融服務。 “而我國的普惠金融到底發展到何種程度,目前還沒有統一的共識。”焦瑾璞認爲,發展普惠金融的前提應摸清我國普惠金融發展的進程。據瞭解,我國對普惠金融的探索可以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初,一些公益組織和小額信貸開始實施。到2005年小貸公司的試點以及此後的農村新型金融機構的成立,普惠金融進入了商業性模式的階段。隨着中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的突出,小額貸款、微信金融以及普惠金融的受重視程度日漸提升。 據焦謹璞研究團隊的最新成果顯示,北京、上海、浙江和天津屬於高普惠金融期間,另有15個省市還處於低普惠金融期間,發展程度不均衡明顯。 對此,焦謹璞建議,儘快出臺發展普惠金融的規劃和指導意見,做好頂層設計。“這一頂層設計並不一定非常詳細,主要是列出原則的東西,讓大家有規可循。因爲現在談的普惠金融概念太廣泛化,談的東西也太多。” “不知道出爐的時間表會如何。”焦謹璞在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採訪時說。 此外,他還建議,發展普惠金融還需要界定其概念和範圍,發對普惠金融廣泛化,“不能幹什麼都是普惠金融,普惠金融可以理解爲‘普之城鄉、惠之民衆’”。再者是正確衡量我國普惠金融發展進程,缺什麼補什麼,不能一哄而上。同時,發展普惠金融還應從基層做起,從機構的創新、產品創新、技術創新再到機制和體制創新。
|
|
|
|
| |
|
(摘自世華財訊 2014-06-23)
|
|
【關閉窗口】
|
|
|
|
|
工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