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03日 04:41 ——國學與現代資本市場漫談之五十三 文化金融是虛擬金融的無形延伸,既以淨資產的物質形態存在於經濟基礎,又以品牌信用等無形資產形式存在於上層建築。因此,“文化金融”既是軟硬兼顧的新金融,更是智慧型新金融。中國文化金融創新者將成爲創造出“價值創新”產業的先行者。 根據人的基本需求發展階段論,社會進入中等收入階梯後,消費者趨向於追求享受、教育、自尊及自我發展。將與精神滿足、享受需要、發展需要相關的文化產業與資本市場結合,便催生出新型文化金融業態,文化金融不僅滿足人性的高層次需求,還滿足投資需求。隨着時空轉換,事物也不停變化,今是昨非,互聯網時代的文化金融雖然是新生態的金融,但也需根據消費者、投資者的需要使產品創新可持續化。 產業發展史表明,新產業的興起,投資規模龐大,資金需求巨大。當文化成爲新興產業時,金融創新如何支持文化創新,成爲中華文化復興過程中必須解決的首要課題。文化產業有些是具有實物淨資產性質的,文化金融具有傳統產業融資的“實體”金融性質,是傳統金融的有形延伸;文化產業有些是以品牌、信用等無形資產性質存在的,文化金融是虛擬金融的無形延伸。文化金融既以淨資產的物質形態存在於經濟基礎,又以品牌信用等無形資產形式存在於上層建築,因此,“文化金融”既是軟硬兼顧的新金融,更是智慧型新金融。 文化金融的創新發展,在產品要素方面,需要有公平、公開、公正的文化交易平臺,以實現主體平等、運行有序、流動規範,定價合理,資源優化。鼓勵規範、守法的文化交易市場展開文化產品及要素的產權、股權、期權、債權等金融化創新,借用金融創新的力量,實現文化產品及文化要素的產權、股權、期權、債權的資本化運作,由此實現文化資源優化組合。 由此,在經營主體方面,推動以混合所有制爲方向的包括文化產權交易所在內的文化經營主體的資本化改革,激活包括文化產權交易所在內的國有文化機構或平臺的活力,實現管理創新;釋放國有文化機構的文化資源,通過資源創新,實現產品創新,擴展市場邊界,創造文化金融的藍色海洋。 在市場建設方面,可考慮建立一級、二級、三級文化產品交易市場,一級文化市場(如畫廊、拍賣行)保持商品現貨交易,二級試行證券化交易(倉單、股權),三級以文化金融衍生品爲主體的期貨交易,提高文化金融產品的流動性,滿足不同投資或消費者的需要。文化產權交易所的金融創新方向,是建立二、三級市場兼容的創新性的交易平臺,從而爲文化產權、股權、債權、期權的價格發現奠定基礎。 當前,我國文化產權交易市場處於從混亂向有序過渡狀態,經過治理整頓後,文化產權交易市場需要重新進行資本化創新。由於政策創新供應不足,文化金融的資本化創新舉步維艱。因此,無論是產品金融化創新,還是文化交易市場的交易機制、交易方式、風險管理等,都需要政策創新保駕護航。 當下文化交易定價機制一級市場爲主,信息不透明、定價體系混亂、價值泡沫嚴重,無法形成具有公信力的價值評估體系,無法起到資源優化配置的功能,金融機構無法進行標準化的估值與授信,這嚴重拖累了文化機構、文化產品、文化品牌的金融化發展。因此,建立、健全、推廣獨立運作的文化產品、文化品牌、文化產權鑑定、評估體系,已成文化產權交體系“特別重要”的歷史任務。 文化產業要實行對內對外雙向開放。通過文化金融創新,快速實現文化創新在資源、制度、管理、技術、產品、市場上的創新與創新融合,打造具有國際水平的文化產品,塑造中華文化品牌,爲中華優秀文化進入全球市場提供金融創新支持;同時,吸納世界上先進的文化產品、文化要素、文化品牌、文化金融、交易機制、風控機制、產品創新進入中國市場,填補、豐富、滿足中國文化市場的需要。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古人主張“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所謂爲天地立心,是爲社會建立一套積極向上具有正能量的精神價值系統;爲生民立命,是爲民衆選擇正確積極的生活態度,確立正確的價值觀;爲往聖繼絕學,是繼承傳統學習先進創新中華文化,開創中華文化繁榮昌盛新格局;爲萬世開太平,在今天可以理解爲把中華文化的和平仁愛理念推向世界,建立國際關係新秩序。 再進一步,文化金融創新需擴展文化產業與金融產業邊界,創造出無形、無邊的新的文化金融市場空間,實現價值創新。所以,文化金融創新者放棄固有的文化與金融邊界觀念與定義,才能發現、掌握、創造“有情有義”的新市場空間的機會,這種新市場既有內部的文化金融雙創新交融形成的,也有對外對內雙開放產生的新市場。誠如是,則中國文化金融創新者將成爲創造“價值創新”產業的先行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