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之下,必有牛市
 
  
    2014年12月03日 06:24
    
      以史爲鑑,可以知興替。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 
      縱觀中華民族文明史,但凡以華夏文化、後來發展爲儒家文化立國的政權,大多在開國之後,由於利益上的不平衡、各種勢力之間的傾軋,往往會經歷一段時間的政治動亂與經濟停滯。 
      但是,一旦這個朝代能夠安然度過這段動亂期,則由於華夏文明自身雄厚的文化底蘊和民族素質,加之以大一統的人力物力優勢,往往會進入一段高度穩定、發達的社會時期。這裏並沒有包括建立之後未形成大一統格局、飽受外患侵擾的朝代,如東晉、南宋,也沒有包括並非由傳統華夏文明主導的朝代,如元朝。這些歷史朝代的運行邏輯,與華夏文明的大一統朝代有本質區別。 
      中國人民共和國建國於1949年,之後經歷了文革動亂,並於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開始了經濟改革,至今已有約35年。在這35年中,中國的經濟成就世所罕見。而以中國自身歷史來看,這種大發展的格局恰恰符合中國歷史上不斷上演的客觀規律。 
      事實上,這種大發展的格局並不止在中國境內出現。之所以歷史上中國頻繁出現大發展階段,和華夏文明自身的文化素質、社會秩序、風氣風俗是分不開的。 
      19世紀後期,非洲被歐洲列強瓜分殆盡,而在幾乎是同時代的1853年,黑船事件打開了日本的大門。一個半世紀以後,今天的日本位列世界強國,而非洲仍然發展緩慢。這種社會差異,難道僅僅是社會制度、自然資源造成的嗎? 
      大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造成社會的發展潛力更強,在分析這種差別的時候,是不可被忽略的。而當今縱觀東北亞、東南亞地區發達經濟體中,大部分都受到華夏文明的深度影響。所剩的新興經濟體中,不少也在奮起直追。我們必須看到,這些經濟體的發展之間,有文化的共同紐帶作用。 
      回到當前中國經濟,在反腐敗、改革市場、整飭法紀的執政綱領下,中國社會的社會秩序、制度建設、經濟活力正在得到明顯的改善。在這種情況下,對中國經濟過分悲觀、對資產質量過度絕望,是沒有意義的。結合中國經濟當前仍然較低的發展水平,未來中國經濟的發展十分值得投資者期待。 
      整體來看,我國有望在新的經濟增速平臺企穩,宏觀經濟穩定爲企業經營提供良好的環境,結構轉型向經濟注入活力,改革深化解開了發展中的束縛,同時投資者情緒提升市場估值水平,低估值、高盈利能力的藍籌股將有比較優異的表現,我們認爲2015年上證綜合指數運行的上限爲3600點。 
      正所謂,文景之下,必有牛市。 
    
分享
QQ MSN Mail Kaixin Favorite Mail Kaixin
  注:本信息僅代表專家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據此投資風險自負。

(摘自世華財訊 2014-12-03)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