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6月26日 07:30 安徽省蕭縣從事市政工程的包工頭楊永,屢次找政府討要工程款無果,迫不得已自借數百萬高利貸償還農民工工資和供貨商欠款,直至不堪壓力,吞藥自殺。 政府失信成爲拖欠農民工工資債務鏈“源頭”,令人震驚和痛心。事件背後的現象值得關注:兩年前蕭縣經歷了一次“官場地震”,原縣委書記落馬,主要領導班子大換血,此後政府拖欠工程款現象越發“雪上加霜”。無獨有偶,四川省都江堰一處災後安置房工程上千萬元欠款糾紛,一拖4年多,其中領導幹部“換班”也爲解決問題帶來了很大的不確定性。 地方政府對待債務的態度,是其信用程度的直接反映。在片面追求GDP的錯誤政績觀影響下,某些地方存在“一屆政府一套政策,一任領導一個想法”的現象,一旦主要領導幹部變動,相關工作的延續性就受到影響,而後任者對前任工作期間遺留的債務等問題往往態度消極,推諉扯皮,甚至出現“新官不認舊賬”的情況。 這種現象,緣於一些領導幹部不正確的自我定位。一級政府,不是哪一屆班子的政府,更不是某個人的政府,而永遠是人民的政府。爲人民負責,就要保持政策連續性。相應的,一級政府信用,不僅是哪一屆班子的信用,而是歷屆政府不斷積累得來的,每一屆班子都應對政府誠信負責。 避免政府誠信“斷檔”,打造誠信政府是根本所在。應健全相關立法和機制建設,將軟性的道德誠信變爲剛性的制度誠信。比如,建立有效的償債機制,降低政府債務失信風險。再如,建立對每屆領導班子的誠信評價和追溯機制,並直接與幹部任用掛鉤,防止“前任不管身後事”。此外,政府應主動納入整個社會的誠信體系建設,建立針對政府各個職能部門的信用評級體系,向社會公開信用數據,自覺接受公衆監督。
|
|
|
|
| |
|
(摘自世華財訊 2014-06-26)
|
|
【關閉窗口】
|
|
|
|
|
工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