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糧食與食品安全需要“新戰略”
 
  
    2014年11月13日 09:43
    
      糧食安全戰略是國家安全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食品安全戰略則事關百姓日常生活和健康,日益觸動人們的神經。在我國,糧食與食品安全正日益成爲被社會各界關注的重要問題。 
      在11月7日下午的“2014中國糧食與食品安全戰略峯會”的主題研討會環節,來自國內外的政府官員、專家學者以及國際農業、食品企業高管以“中國糧食與食品安全新戰略”爲題進行了研討。 
      與會者認爲,近年來,全球化的加深,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口增長,人民飲食結構變化,環境污染等新的趨勢和問題對我國的糧食生產和食品安全構成了新的挑戰。 
      應對“新挑戰”正需要“新戰略”。討論者們從利用農業政策促進農業生產、農業市場化和國際合作、食品安全監管策略、糧食安全與食品安全的聯繫等多個不同的視角提出了許多珍貴觀點,交流了我國在尋找糧食與食品安全“新戰略”中可借鑑的經驗。 
      四項策略力保食品安全 
      “當朋友們見到我的時候,問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什麼食品最安全?我們還能吃什麼?’”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綜合司司長孫梅君演講的開場白道出了當下百姓對於食品安全的共同擔憂。當下,全球一體化進程加深造成輸入食品風險增加,食品供應鏈拉長,我國人口衆多、對食品品質要求亦在提高,但同時我國食品產業基礎薄弱。“監管任務十分艱鉅”,孫梅君說。 
      針對這種形勢,孫梅君指出,全國人大正在審議《食品安全法》新一輪修訂,2010年國務院成立了食品安全委員會,而2013年組建的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採取了六大日常監管措施。通過政府和企業家的不斷努力,確保了當前我國食品安全總體有保障。 
      不過,仍需正視一些問題。食品安全沒有“零風險”,同時,我國的法律制度尚不完善,食品安全領域還有大量假冒僞劣現象存在。孫梅君說,爲應對新的食品安全形勢,政府一方面要加強大宗食品,大型企業的風險管控,另一方面要嚴防小作坊、小餐飲、小攤販的風險。而要做到這一點,孫梅君提出了四項策略:一是依靠法律武器構建最嚴格的、覆蓋全過程的監管制度。二是依靠嚴格監管認真履行監管部門的職責,落實企業的主體責任。三是依靠科技支撐,例如採取風險分級分類監管措施、完善可追溯體系。四是依靠社會共治和社會監督。 
      科學界定“糧食安全”概念 
      食品從糧食中加工而來,因此很難甩開糧食安全單談食品安全。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院長羅雲波表示,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之間也有着聯繫。耕地、水資源、氣候變化這三個制約糧食安全的因素同樣制約着食品安全。羅雲波具體舉例說,土壤污染造就了“鎘大米”,霧霾天氣造成大氣沉降和作物污染,形成了食品安全的新課題。 
      另一方面,爲了追求糧食安全,土壤、水、空氣也被影響。“投入化肥農藥越多就越能保證糧食作物增產的錯誤觀念深入人心。”羅雲波表示,而這造成我國農業生產更多依賴農藥和化肥,其進入土壤和水體後造成源頭污染,危害糧食和食品安全。 
      追求片面的“糧食安全”並不可取。羅雲波認爲,“多不是糧食安全的唯一,還要好。否則單向地追求過多,只能是不可持續的多,最終會在食品安全上出問題,成爲糧食安全自身的絆腳石”。 
      面對新形勢,“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關係和內涵界定正有所變化。 
      “糧食安全的定義,就是保證所有人在任何時候都能夠有足夠的安全的和富有營養的食品。”羅雲波認爲,我國糧食安全的定義相對狹義。其主要衡量標準是禾本科植物的產量,但禾本科植物的糧食消費份額在日常消費中的份額已經並且將不斷下降。糧食安全的概念和指標或許需要與時俱進的調整。糧食安全要考察的不僅是禾本科植物的量,更要有食品安全和營養保障。而食品安全應該是一個重要指標。 
      糧食安全需要國內外合作 
      中國需要立足於國內保障糧食安全,這是中國作爲人口大國的特殊國情決定的。但與會專家也認爲,另一方面,糧食自給並不等同於安全,中國糧食安全新戰略需要在立足於國內的同時,積極有效利用國內市場。 
      “強調糧食自給的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確保自給不是片面地追求高自給率,也不是一味排斥國際市場,反對通過國際市場進行調劑,而是積極有效合理地利用國際市場,將國際市場作爲保證國家糧食安全一個有益的、低成本的途徑和補充。”中紡集團董事長趙博雅說。 
      2013年,歐盟成爲全球最大的農業出口市場和最大的農業進口市場。歐盟委員會農業與農村發展總司主任JohnClarke分享了歐盟在共同的農業政策方面所做出的一些努力以及改革。“我們也同意之前的演講者的觀點,糧食安全和糧食自足不是完全相同的概念。我們不能夠完全依賴國內的資源來生產足夠的糧食,歐盟一直以來都在促進多樣化的農業生產方式。”JohnClarke說。 
      美國ADM公司亞太區總裁IsmaelRoig指出,由於過去十年裏全球土地、糧食生產盈餘和需求的地區性不平衡,導致全球貿易爆炸式增長。貿易已經成爲一種經濟必要性,而不只是一種選擇。IsmaelRoig建議中國進行國際貿易和投資合作,構建全球的供應鏈而不僅是國內供應鏈。中國在海外的投資,能夠改善全球大宗食品的供應,而不僅僅使中國受益。 
    
分享
QQ MSN Mail Kaixin Favorite Mail Kaixin

(摘自世華財訊 2014-11-13)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