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6月23日 02:57 如同每個普通的週一,吉林省長春市榆樹市五棵樹鎮“糧食銀行”的“行長”老李一大早就來到單位,他首先打開電腦看了看“銀行”總賬:今天倉儲玉米總量約3萬噸,幾個種糧大戶預計這周將存入1700噸玉米,還有幾位農民預計這周將提取600噸,而在綜合考慮期貨和現貨價格後,“銀行”今天的掛牌價確定爲2400元/噸。 根據這筆“銀行”總賬,老李今天將與同事們商議下個季度的重要工作:爲滿足糧庫和加工需求,“糧食銀行”需要收購多少噸玉米;爲充實資本金,“糧食銀行”需要賣多少噸玉米,或者在期貨交易所對玉米進行套保交易、對衝風險。 截至目前,像榆樹市這樣的“糧食銀行”如同星星之火,點綴在全國十餘個省,而在不遠的將來,像老李這樣的工作模式將成爲現實:通過彙集採購、存儲、貸款、交易、運輸一條龍業務,“糧食銀行”串連起普通糧農、存儲商、加工商、物流商和金融體系,通過市場將資源重新整合配置,“糧食銀行”形成了一個新的產業生態圈,不僅有利於農民增收、企業增效,同時有利於減輕國家地方的財政負擔。 據中國證券報記者瞭解,國家糧食局已在擬定推動“糧食銀行”健康發展的相關指導意見。與此同時,記者從大連商品交易所(簡稱“大商所”)日前組織召開的期貨市場促進“糧食銀行”發展研討會上獲悉,大商所正積極籌備在糧食主產區增設交割庫、籌備推出期權等工作,將從豐富避險工具、降低交割成本、提高企業聲譽等多方面推動“糧食銀行”業務的開展;並將通過銀期合作等項目的開展,將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引入“糧食銀行”業務體系,共同爲企業管理風險提供便利。
|
|
|
|
| |
|
(摘自世華財訊 2014-06-23)
|
|
【關閉窗口】
|
|
|
|
|
工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