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6月03日 07:08 企業家和政治家最近都愛談論問題,雖然此問題非彼問題。 比如馬雲上個月就說過,他們所面對的挑戰,是此前在書本上都沒有記載過的,但卻在真實發生的問題。而且,這並不僅僅是阿里巴巴一家公司遇到的問題。在這裏,他想說的或許是當成爲一家大公司,在擁有巨量資源的配置能力後,如何讓其所在的市場繼續相信契約、相信創新,讓公司繼續靠解決社會問題去獲得成功,而非因害怕失去導致停滯不前。 當然,試圖借一家公司去觀察一個國家的政經生態稍顯片面。但巧合的是,中國最高決策層近日對各地發出的頻頻警示也同樣着眼於“解決問題”。 5月2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對參加政治局集體學習的各地主要官員強調了“問題導向”。他提到,對那些束縛市場主體活力、阻礙市場和價值規律充分發揮作用的弊端,政府應該將該管的事管好、管到位,該放的權放足、放到位,最終要成爲善於駕馭政府和市場關係的行家裏手。 官員爲什麼要集體學習“問題導向”?《學習時報》給出了一種解釋:領導幹部要把“解決問題”作爲前進的動力而不是沉重的包袱,作爲創新的支點而不是退縮的藉口。 事實上,此前政府的一貫思維是,在“發展是硬道理”的前提下,只要GDP上去了,一切問題似乎都能迎刃而解。這種單向度的執政慣性,往往將所有問題都壓在GDP的光芒之下,只要政府調動其強大的資源配置能力,總能讓社會各界深信,眼下的所有問題,未來都將不會成爲問題。 但“新常態”經濟發展期的到來,擊碎了這種慣性。經濟增長速度換檔,GDP兩位數時代一去不復返,隨之帶來的財政增速放緩,首先讓政府意識到,自身配置資源的能力被削弱了,同時被削弱的還有政府償還地方債的能力,以及提供教育、醫療、基礎設施等公共服務的能力。今年前4個月,地方財政收入同比增長9.2%,4月單月地方財政收入同比增長只有9.8%,均低於去年同期的13.9%和14.7%。有限的財力之下,哪些應該放,哪些必須扛,這是個問題。“新常態”還帶來了經濟結構調整的壓力,能耗指標和環境約束雙雙擠壓着GDP所能實現的空間,曾經引以爲豪的資源優勢和產業稟賦,轉眼間淪爲包袱。2014年能源消費增量目標剛剛比上年調低一半,能源大省如山西、內蒙古、黑龍江等地的GDP便應聲而落,一季度大慶市甚至GDP負增長。同時,大氣污染治理和淘汰過剩產能也讓耗能大戶河北省一季度的GDP幾乎腰斬。在實現預定的經濟增長目標,和滿足棘手的能耗、環境硬指標之間如何權衡,這也是個問題。 宏觀經濟環境依舊不是那麼樂觀。2008年四萬億刺激計劃的後遺症若隱若現,貨幣政策不得不時刻保持克制,財政政策正面臨着越來越大的資金壓力。如何在貨幣不放水、不超發的前提下,對那些代表着市場自發活力的實體領域進行“定向輸血”?又如何在有限的政府資金引導下,鼓勵社會資本進入教育、醫療、住房保障、基礎設施等民衆急需的公共服務之中?這同樣是問題所在。 正如一家做大的公司需要解決抑制活力、扼殺創新的“大公司病”,努力去思考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一樣,政府的公共政策也應如此。已經是時候爲市場鬆綁了,讓市場自發去建立契約、追逐創新,而政府應該成爲市場無法提供的某些公共品的“問題解決者”,而不是錯位、缺位甚至越位,變成一個“麻煩製造者”。
|
|
|
|
| |
|
(摘自世華財訊 2014-06-03)
|
|
【關閉窗口】
|
|
|
|
|
工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