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6月18日 06:35 如果要尋覓一方安詳寂靜之處,如果要尋找一片心靈釋放之地,那麼,新昌大佛寺,一定會給你一個驚喜。清涼世界,悠遠禪意,置身其中,一種淡定從容的清靜感便瀰漫四周。 大佛寺景區由大佛寺、南巖寺、十里潛溪三大景區組成,總面積25.5平方公里。作爲中國早期佛教傳播的發祥地,大佛寺始終以一尊江南最大的窟內大佛雕像飲譽海內外。 人過大佛寺,寺佛大過人。大佛寺地處新昌城區,一個鬧中取靜的地方。這裏羣山環抱,奇巖突兀,古樹修篁,亭閣環布,它是中國漢族地區142個重點開放寺院之一。大佛靜坐石穴,寶相莊嚴,氣勢非凡,佛像通高16米,佛座高2米,頭部高4.8米,耳長2.8米,兩膝相距10.6米,被美譽爲江南第一大佛,距今已有1600年曆史,是江南早期巨型石窟造像的代表作,歷史文物價值可與聞名中外的敦煌、雲岡、龍門石窟造像媲美。 大佛寺是中國佛教走向繁榮的發源地。漫步在佛學深厚的寺院裏,有一種清靜和逍遙的感覺。看江南大佛,看的不僅是風光,更讓人讀到的是一段文化和歷史的積澱。 相傳,東晉高僧曇光始在此創隱嶽寺,雕琢大彌勒佛石像於懸崖絕壁之中,南朝齊樑間,僧護、淑、祐三代依山開鑿佛像,歷30年而成,世稱“三生聖蹟”。寺因大佛而得名,大佛因寺而引來千年信衆參拜,也引來了大批文人墨客到此攬勝題詩。“石壁開金像,香山倚鐵圍”,這是孟浩然對大佛寺彌勒像的讚譽,李白、顏真卿、米芾及近現代弘一法師等在此地吟詩題聯,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人作,大佛寺的文化底蘊便日益深厚起來。 1600多年曆史的江南大佛,與被譽爲“江南敦煌石窟”之稱的千佛禪院毗鄰而居。千座佛像與江南第一大佛形成一大一小、一衆一寡、精巧與宏宇的鮮明對照,其極高的文物地位和藝術水平爲世人矚目,已載入《中國百科全書》。 幾經風雨,新昌大佛寺成爲有名的佛教聖地,周圍也增加了許多新景點,如佛心廣場、般若谷、木化石林、露天彌勒、雙林石窟等。這裏,主要是以石窟造像爲特色,融人文景觀與奇巖、怪石、幽谷爲一體,是觀光、朝拜、休閒、度假的最佳去處。 放生池畔,古木聳天,綠意盎然;三聖殿前,修竹茂林,清風徐來,徜徉在禪意深深的迴廊裏,懶散而溫暖的陽光照到身上,周圍安詳而寂靜,心靜便成了心境,猶如柳枝婉約在水裏,不知喧鬧之音。紅塵裏的千般煩擾得以淨化,心靈通透澄明,那無盡的美好,怎是一仙境了得? 十里潛溪在離新昌縣城西4公里處,景區以自然景觀爲主,青峯奇崖不斷,危巖堅石林立,一條溪流如一幅寫意狂草折折曲曲,瀟瀟灑灑從山中逸出,或潛入磊石之下,或在縫隙中奔涌,一灘巨石,兩壁懸崖,風水之聲,訇然共鳴,沿岸景點星羅棋佈,境界奇幻,十里潛溪之名因此而來。 水無石不秀,石無水不靈,潛溪的妙處莫過於石水的最佳組合。百丈巖是十里潛溪的一大奇景,它是由兩座峭壁相傾而形成的巨穴,高約50米,深達30米,上合下開,中露天光一線,一道白練似飛瀑從頂上猛然衝出,與兩壁相撞,幾經跌宕,碎成白雪飄然灑落。人在洞中,頓覺霧氣撲面,寒意襲人。擡頭一望,“一線飛瀑”果然名不虛傳。 十里潛溪融峯、谷、洞、瀑於一體,野趣天成。更有那萬鬆天燭、七盤仙谷、屏風巖、九龜聽音、玉兔巖等景觀,體現“深潭接飛瀑,野谷藏奇巖”的秀麗景色。 天燭湖是新昌縣的一個景點,在十里潛溪的天燭嶺腳,湖長3公里之多,時寬時窄,寬至幾百米,窄至幾米,彎彎曲曲,向幽谷延伸,湖水清純,碧波盪漾。乘龍船、快艇,遊客可飽覽古樸的電站和雄偉的大壩,欣賞沿湖風光。 靠近天燭湖,還有七盤仙谷,這是以斗折蛇行的七盤坑爲主線,峭崖奇峯、幽澗瀑潭、清流密林,近年來已開發成了漂流項目,在水石碰撞的溪澗,玩一回心跳的感覺。倘若有意,可以探尋一些古蹟,如永寧、萬福兩座保存完好的石橋,500年前的參天大樹以及爬滿古藤的泥牆屋。 峯巖奇異,曲溪清幽,在水與石的纏綿中,聆聽溪水叮咚,遠離塵囂紛擾,心便自然而然地靜下來。
|
|
|
|
| |
|
(摘自世華財訊 2014-06-18)
|
|
【關閉窗口】
|
|
|
|
|
工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