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風貌 | 電子銀行 個人金融 信用卡 融e購 | 理財 外匯 保險
人才招聘 | 公司業務 機構業務 資產託管 企業年金 | 股票 基金 期貨
金融信息 | 工行學苑 視頻專區 網上論壇 投資銀行 | 貴金屬 債券 超市
多贏是怎麼來的?
 
  
    2014年05月30日 08:31
    
      擁抱互聯網,“聚土地”改變了農業傳統遊戲規則。這不是一場零和遊戲,沒有人吃虧。這樣多贏的局面是如何創造出來的?
      首先,規模化種植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提升了經營公司的盈利空間和支付能力。
      其次,與消費者直接對接,最大程度壓縮了流通成本。在常規的農產品流通體系下,農民賣一斤白菜也許只得兩角錢,而市民買一斤白菜就要花一元五角錢。這當中的數倍差價,涵蓋了收購商、批發市場和菜販等的成本與利潤。而“聚土地”模式最大程度簡化中間環節,流通成本只剩下單純的物流費用。
      再次,農產品銷路不愁,鎖定經營風險。同樣是訂單農業,“聚土地”模式比“農超對接”的銷售價格波動更小。
      最後,消費者提前支付一年費用,經營方實際上在低成本融資,資金鍊壓力大大減小。
      當然,作爲新興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聚土地”經營方式遠非完美。比如消費者希望收到的農產品來自自拍的土地,而不是隨便從菜市場上買點東西對付。如果約束機制不夠透明,必然傷害消費者的信任,這一商業模式將難以走遠。
      在廣大農村,與績溪有相似條件的地區不在少數,類似的商業模式可以推廣,甚至各地可以利用自身獨特優勢設計得更加完善。農田並不缺乏,缺的是巧思與執行力。
      “聚土地”的種子在績溪這片試驗田上剛剛開始萌芽。古老的農業與新興的互聯網嫁接,能否再結更多的碩果,人們滿懷期待。 
    
分享
QQ MSN Mail Kaixin Favorite Mail Kaixin

(摘自世華財訊 2014-05-30)
【關閉窗口】
提示
交易提示 四大報摘要 多空揭祕
工具
要聞
中國工商銀行版權所有 京ICP證 0302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