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5月21日 10:58 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關於支持外貿穩定增長的若干意見》,部署激發市場活力、提振外貿企業信心、促進進出口平穩增長。20日,商務部對外貿易司司長張驥在國務院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就如何落實該文件以及外貿形勢進行了解讀。 問:跟以往比,此次出臺的《意見》有哪些特點?商務部將採取哪些具體措施落實? 答:《意見》主要包括以下特點: ——出口與進口並重。文件不僅對出口方面給予便利化的支持,強調穩定傳統優勢產品出口和支持擁有知識產權、品牌、營銷網絡、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的產品出口。對進口方面也有比較多的表述。支持企業擴大先進技術設備和關鍵零部件進口,合理增加與羣衆生活密切相關、必要的一般消費品進口。 ——強調“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帶動貿易。中國的對外貿易方式不僅有一般貿易,也有加工貿易。承接國際轉移的時候,有一部分就會自動變成出口能力。通過改革開放,我國企業實力不斷增強,現在“走出去”也取得了積極成效,帶動了出口。所以文件中專門對“走出去”帶動貿易有一段描述,這跟過去是不一樣的。 ——改革創新精神強。文件強調轉變政府職能,明確要求相關部門減少行政審批,簡政放權。比如,特別強調了整頓和規範進出口環節收費,推進貿易便利化,有些收費該取消的就取消,該降低的就降低,切實減輕企業負擔。 問:據海關統計,今年1至4月,中國外貿進出口出現了“雙降”,請問原因是什麼,您如何看待今年的外貿形勢? 答:今年以來,我國外貿形勢嚴峻複雜,下行壓力加大。按海關統計,1至4月份,進出口和出口同比出現了下降,這是除2009年同期以外,近十多年來首次出現。這裏面既有去年同期對香港的異常貿易墊高基數的因素,同時也反映了我國對外貿易確實面臨着外需不振,傳統的競爭優勢有所弱化等深層次的問題。 具體講,從貿易伙伴上看,對港貿易大幅度下滑是一個主要因素。去年1至4月份,內地與香港貿易出現了異常增長。以美元計價,今年1至4月對港進出口和出口均下降31%,分別拉低了全國進出口和出口增速3.7和6.5個百分點。 我們認爲,在外需尚未根本好轉的情況下,我國對外貿易已經開始呈現國際產業轉移放慢,向周邊國家產業轉移和訂單轉移加快、生產要素成本上升的“一慢、一快、一升”態勢。從中長期看,外貿發展的環境趨緊,今年尤其複雜嚴峻。 具體講,一是國際市場需求乏力,發達國家經濟復甦仍然步履維艱,新興經濟體明顯走弱,國際經濟增長的不確定性增加。二是國際競爭加劇。一方面發達國家對我國產業轉移放慢,歐美推動產業迴歸,使我國製造業利用外資增幅呈下降趨勢。同時,我國向境外產業轉移和訂單轉移也在加速。三是綜合成本上升,傳統優勢在弱化。四是融資難、融資貴,尤其是中小企業更加困難。五是針對中國的貿易摩擦頻發。 總之,要實現《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7.5%左右的全年外貿增長目標,任務十分艱鉅,如果要達到這個目標,意味着從5月份開始,每個月進出口平均增長速度要達到11.3%,要付出艱苦的努力。 問:您剛纔說目前外貿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對於中長期外貿形勢您怎麼研判? 答:當前的外貿形勢和中長期的走勢是相關的。影響外貿走勢的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內在因素,既有客觀的,也有主觀的。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貨物貿易一直高歌猛進,年均增速接近18%,世界排名從1978年的32位提升到現在的第1位,取得這樣的成績來之不易,有一些特殊背景:一是世界經濟長週期的繁榮;二是全球化加速發展;三是美國IT革命和金融創新,助推了世界經濟的增長,也助推了國際產業的轉移;四是我國具有低成本比較優勢,土地、勞動力、環境成本相對較低。 現在,上述因素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世界經濟進入低速增長期,新能源、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尚難以快速成爲新的經濟增長點;發達國家均提出產業迴歸,對我國的產業轉移放緩;貿易保護主義擡頭;傳統競爭優勢逐步弱化。 儘管如此,我們也還有我們的優勢,還有諸多有利條件和機遇。如世界經濟還在緩慢復甦,我國仍然具備基礎設施完善、產業配套完備、人力素質較高、營商環境良好等綜合競爭優勢,並且已經培育出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行業和企業。 總的來說,外貿持續高速增長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裏,我國對外貿易將在中低速區間內合理運行。
|
|
|
|
| |
|
(摘自世華財訊 2014-05-21)
|
|
【關閉窗口】
|
|
|
|
|
工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