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風貌 | 電子銀行 個人金融 信用卡 融e購 | 理財 外匯 保險
人才招聘 | 公司業務 機構金融 資產託管 企業年金 | 股票 基金 期貨
金融信息 | 工行學苑 視頻專區 網上論壇 投資銀行 | 貴金屬 債券 超市
國際新規則不是一堵牆
 
  
    2014年07月09日 06:54
    
      《中國發展戰略機遇期的國際環境》一書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研究學部主任張蘊嶺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未來發展面臨新國際環境的挑戰,特別是一些國際新規則,涉及國內經濟管理體制、政策、企業參與能力等諸多方面的改革與調整。但是張蘊嶺認爲,,而是一個門檻,中國要練好內功,提升跨越門檻的能力。 
      處在矛盾的中心 
      《經濟參考報》: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研究學部推出《中國發展戰略機遇期的國際環境》這本書的現實意義在哪? 
      張蘊嶺:主要是時機好。中國新一屆領導人提出實現“中國夢”大戰略。從宏觀的視野來看,中國夢就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使中國成爲一個強大的國家。 
      未來一個時期,中國仍然處在發展的戰略機遇期,但面臨的是不一樣的戰略機遇期。中國發展到這一步,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需要轉型,需要提升,但外部環境發生了變化,無論世界經濟發展總態勢、外部市場環境,還是對外關係格局與特性,都正在並將繼續發生重要的變化。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也國是一個崛起的大國,面臨的國際環境跟別國不一樣。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主要利益關注和需求是發展問題;而一個崛起的大國,對外部環境既有適應性利用問題,也有創造性構建問題。在國際經濟體系中,中國一方面是參與者,另一方面也是競爭者和改變者。作爲參與者,中國從現行體系中獲益,有維護穩定的責任和利益訴求;作爲競爭者和改變者,中國對現行體系不滿意,有推動調整改革的動力。前者會得到主導現行體系國家的讚許,後者則會受到責難與阻撓。中國的競爭性參與和推動調整改革的意圖會使面對的外部環境變得複雜。由此,分析和認識中國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必須有長遠和戰略的視野,綜合考慮多種因素。我們希望通過這本書爲讀者提供一個有價值的參照。 
      面對不同機遇期 
      《經濟參考報》:如何應對“戰略機遇期”是這本書的主線,怎樣理解中國仍然處在發展戰略機遇期? 
      張蘊嶺:中國面對的是一個與過去不同的機遇期。不同來自四個方面。其一,中國正從國際經濟體系外生變量變爲重要的內生變量。過去我們認爲,國際經濟環境影響中國發展是一個外在的客觀存在,但現在必須把自己作爲國際經濟環境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二,西方發達國家主要戰略關注從鞏固冷戰後國際經濟秩序轉向應對中國以及新興經濟羣體的崛起,世界主要矛盾發生變化。其三,國際發展空間的增長點從發達國家轉向包括新興市場在內的發展中國家。這意味着,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增大。其四,中國的比較優勢從“兩極互補”轉向“承上啓下”。所謂“兩極互補”,指我國廉價勞動力、廉價生產要素與發達國家資本要素間的互補;“承上啓下”,意爲我國低端勞動密集型產業優勢漸漸消退,需要向低收入發展中國家轉移。我國與發達國家間將逐步形成新的比較優勢。 
      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的主題。但也應該看到,當今世界發展的主要矛盾變了,主線是以中國爲代表的新興經濟體崛起與發達國家維護其主導地位間的矛盾。新的主要矛盾是由發展引出來的,是由發展導致的經濟政治格局改變引出來的。中國正處在矛盾的中心位置,這是客觀事實,不能迴避。但是,這並不意味着矛盾不可調和與中國發展戰略機遇期的終止。 
      做建設性改革者 
      《經濟參考報》:新書涉及許多富有建設性的內容,請您談談中國應該如何把握新的發展戰略機遇期。 
      張蘊嶺:這正是我們在書中討論的重點。應該說,發達國家領銜的新規則制定是爲應對新興經濟體,特別是中國經濟快速崛起帶來的挑戰。對中國這意味着壓力和挑戰。但中國也有應對挑戰的有利條件:首先中國已經制定了主動調整與轉變的戰略和實施規劃;其次中國經濟發展本身奠定了應對挑戰的基礎。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不僅爲中國經濟深化改革加快開放制定了大戰略,而且明晰了行動的進程。中國的深度改革開放取向與世界經濟發展新趨勢一致,與應對外部環境變化,創建新的競爭優勢合拍。 
      我們認爲,新格局下中國要正確把握與現存國際經濟秩序間的關係。中國在全球G D P中的份額不斷擴大,未來的權重還會提升,這個發展本身就是挑戰,會引起諸多因素的變化,也會引出新的矛盾。國際經濟秩序一向以力量對比爲基礎,實力格局變了,就要求調整。中國是現行國際體系的參與者,也是改變者。由於是參與者,所以要做建設性的改革者。只要這樣,新秩序的轉變就是和平的,符合客觀規律的,順應歷史發展趨勢的,也是國際社會可以接受和認同的。 
      隨着在世界經濟中地位的提升,中國應當提供更多的全球公共產品,這是一個建設性改革者必須承擔的。一般來說,全球公共產品主要有三種:一是增長的公共產品。這可以體現在中國經濟本身保持穩定較高增長,提供不斷增大的市場需求和穩定與可信度高的交易貨幣(人民幣)等。二是國際體系運行公共產品。這可以體現在中國通過積極參與保持國際體系的穩定,推動有序的改革,向國際機構提供更多的捐資等。三是世界發展的公共產品。這可以體現在中國加大對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欠發達國家的援助,推動區域和世界互聯互通的發展等。 
      中國越來越多的利益在國際參與和交往中實現,提供全球公共產品本身就是創造有利的國際經濟環境。 
    
分享
QQ MSN Mail Kaixin Favorite Mail Kaixin

(摘自世華財訊 2014-07-09)
【關閉窗口】
提示
交易提示 四大報摘要 多空揭祕
工具
要聞
中國工商銀行版權所有 京ICP證 0302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