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9日 09:45 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經過30年發展,對地方經濟做出巨大貢獻的同時,在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現代政府管理體制機制方面也有諸多探索。但當前,經開區也面臨增速換擋、轉型陣痛、改革攻堅這一新常態,經開區如何重新確立發展定位和路徑,實現轉型升級,繼續擔負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探路者”和培育產業競爭新優勢的“頂樑柱”備受關注。 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早在金融危機之前就意識到所面臨的一系列瓶頸制約,並提出了“加快轉型升級,實現創新發展”。金融危機更加快了它們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發展路徑的步伐。“創新驅動,營造生態,主動融入”大致能概括合肥經開區目前的發展狀態。本報記者近日深入合肥經開區,對它們近年來的探索進行了實地調查,並推出系列報道,從不同側面來解讀合肥經開區適應經濟新常態所做的準備。 巢湖北岸,站在規劃建設中的合肥港中派河碼頭向北望,鐵軌長延,合肥經開區內的鐵路專運線直達派河港區。舉首南眺,派河直通巢湖,巢湖浩蕩,匯入長江。 融入長江,通達的不僅是航道。10月9日,合肥港二類水運開放口岸獲國家批准;9月22日,長江經濟帶海關區域通關一體化改革在長三角合肥等5個海關率先啓動;11月28日,上海自貿區14項監管創新制度在合肥海關推廣;12月1日,長江經濟帶“十二城海關如一關”;12月2日,長三角三省一市主要領導座談會在上海召開,安徽首次以正式成員身份參加,合肥經開區迎來了真正意義上的“大通航、大開放”時代。 “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內陸是開放最薄弱的地區,但同時也是潛力最大的區域,內陸與沿海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開放的差距,只有擴大內陸開放,才能逐步縮小東西部的差距,同時,開放是一種制度,也是一種態度、一種文化,受地理位置影響並不大,經開區就是很好的樣板,開放促進改革,改革又促進了開放。”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姚衛東在接受本報採訪組專訪時說,新一輪開放是合肥經開區最大的“紅利”,是迎新轉型升級最大的籌碼。 對外開放帶動對內開放 競爭白熱化的國內家電市場,原本並沒有給晶弘冰箱這樣的“新面孔”留下太多成長空間,但它用強勁的銷量增長證明自己並非“小角色”。今年前三季度,總部位於安徽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合肥晶弘電器有限公司銷售108萬臺冰箱,同步增長9.7%,躋身國內冰箱行業前10位。 “晶弘冰箱快速發展得益於合肥經開區良好的產業鏈配套和協作。”合肥晶弘電器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李琦說。 到合肥經開區考察的人們常常會發現,這裏很多家電配套廠家簡直就是一個生產車間,每家只做一道工序或只做一個配件,形成越來越細的專業分工。記者在晶弘冰箱這樣上規模的整機企業採訪時發現,光爲其做配套的協作廠就有數百家,有幾家配件廠,乾脆就在晶弘廠區內一角設立車間,以減少物流。這些企業既相互競爭,又彼此協作,呈現出“區域化佈局、專業化經營、市場化聯動、社會化協作”的基本特徵,建立了一種相互依存、共同進步的關係。 由於區域性產業集中,多種家電產品90%以上的部件都可以在合肥就近配套、就地取材,採購成本特別是其中的運輸成本極低,低到任何一個企業自己生產都不如從外部採購。結果是較大的市場規模取代了較大的企業規模,較多的市場資源配置取代了企業內部生產,體現了開放的宗旨。 “我們現在考慮的是,只有把產業放在全球產業鏈的鏈條上,纔能有出路,家電產業就是很好的例子。”合肥經開區管委會副主任程振革說。“一年前,我們腳下踩的這片土地還是黃土,如今蓋起了最先進的廠房。這一年的鉅變,讓我感覺到合肥經開區這個速度比當年的深圳速度、浦東速度還要快!”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在聯寶(合肥)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兩千萬檯筆記本電腦項目正式投產儀式上如是說。 “當前,經開區已經集聚了大量的主導企業,對現代企業的服務工作,成爲了經開區轉型升級的一個重要抓手。此外,針對現代企業發展存在物流成本過高的問題,管委會領導班子多方調研,決定吸引一批專業的物流公司爲區內生產型企業提供物流服務,幫助企業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的競爭力。”程振革說,發展物流業,合肥經開區手握碼頭和機場兩大口岸和平臺。 開放成就合肥經開區 30年前,爲加快推進我國改革開放,國務院決定設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合肥經開區發展雖然只有21年,但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作爲我國中西部地區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之一,合肥經開區不沿邊,不靠海,不臨江,但在200多個國家級經開區位次排序中,合肥經開區位居前列,在中西部國家級經開區中蟬聯第一。其中,體制創新指標排名全國第一,生態環境指標排名中西部第一。 目前在國際國內環境發生大改變的新常態下,合肥經開區如何適應經濟新常態,續寫更大輝煌,未來該怎樣定位自己?當記者把這個問題拋給姚衛東時,他沒有直接回答,對着沙盤,他一一歷數了在72.72平方公里建成區上每一個方格如何優化佈局,對新近劃入快速建設中的合肥空港經濟區域,則充滿着更大的自信和期待。 中派河港的這個“手筆”,形象地濃縮了合肥經開區的雄心:以更加開放的思維,主動融入國家建設長江經濟帶的大戰略,發揮獨特而重要的區位優勢,把合肥經開區打造成爲聯結“一圈一帶”——長三角經濟圈和長江經濟帶的戰略支點。 這樣的信心,有着不可否認的地緣優勢。地處中西部腹地,合肥經開區無疑屬開放“末端”。但用開放的眼光重新審視,又是另外一個“世界”:它是重要的節點城市,按照國家建設長江經濟帶規劃,安徽整體納入長三角城市羣,合肥是與杭州、南京並列的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羣三大副中心之一,是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國家要求合肥未來的角色是國際大都市。 有着地緣優勢的外因,憑藉着“充當體制改革試驗基地”這個巨大的制度優勢內因,在過去21年的時間裏,合肥經開區共引進項目1503個,其中外資項目365個,目前,全區註冊企業數7292家,其中,28家世界五百強在經開區投資31家企業;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21家。擁有日立、尼普洛、花王等知名日資企業35家,成爲中西部地區最大的日資企業集聚地和臺資企業首選地。它以僅佔合肥市0.6%面積的土地,貢獻了全市近25%的GDP和34%的工業產值。 “內陸發展離不開開放,當今全球經濟一體化,如果一個地方不夠開放,要開發得很好,是很難的,也是有障礙的,不能實現真正的開發目標。”姚衛東說,講開放,一定要有口岸和平臺,合肥經開區有水運港,有出口加工區,安徽省唯一的空港經濟示範區已經交給合肥經開區開發建設,現在,他們正在申報合肥空港保稅物流中心(B級)、合肥航空港進境指定口岸。 合肥經開區人表示,他們對外開放,就是三件事:一是大通道建設,打通水、陸、空、通訊網絡等全方位的開放通道,與周邊、與世界形成便捷聯繫,比如派河碼頭、新橋機場等;二是大通關;三是大平臺建設,推進出口加工區、保稅區等開放平臺建設。有了這三樣,發展開放型經濟,就有了前提。 開放是開發區轉型升級最大籌碼 “作爲一個口岸,貨物到你這裏就能出國,新橋機場就是一個口岸,依託這個口岸,國際採購、運輸、來料加工、配送、通關都可以在這裏完成,合肥周邊的企業都可以在這裏獲得服務。”合肥經開區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合肥空港經濟示範區建設辦公室主任桑林兵說,安徽是農業大省,但苦於沒有自己的檢驗檢疫口岸,水果、肉類進出口都要去上海等地檢驗檢疫,時間長、成本高,如果申報成功後,臨近的河南、湖北等省部分市就可以到這裏檢驗檢疫,不但可以帶動本地進出口貿易,還可以吸引周邊省份把貨物轉到合肥進出口。 2014年5月9日,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在經開區正式揭牌。清華大學的橋樑動態監測具有領先水平,9月12日,合肥市邀請到清華大學相關專家,對市內初步選定的5座橋進行動態檢測,通過收集橋樑的動態參數進行安全監控。我國目前有超過76萬座橋樑,橋樑安全是個需要重視的問題,經開區積極引進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院,正是看中了相關領域的市場前景,走上轉型升級的科技產業化之路。 “我們的項目進來都是和經開區聯合辦公的,彼此間有順暢的例會制度、公司交流機制。”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執行院長袁宏永說。 有了開放的硬環境,有了開放的大戰略,需要有開放的軟環境配套,而合肥經開區實行管委會模式,管委會作爲市政府的派駐機構,主要職能是發展經濟,負責招商引資,爲駐區企業服務,本身就是開放的產物。 “加快開發區轉型發展意義十分重大,對我們現在來說,轉型發展存在問題,需要開發區管委會加大引導和服務的力度。我一再重申,開發區的唯一權力就是服務!”姚衛東說。 事實上,合肥經開區對外開放,有着深遠的謀劃。 先看區域發展“新棋局”,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這盤“大棋”已弈至中盤,正積極推進由東向西梯度發展,謀劃沿海與中西部相互支撐、良性互動發展,合肥經開區是“橋頭堡”。再看對外開放“新格局”,中國正在構建陸海並舉、東西並進,更加均衡、更加安全的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合肥經開區在區位上已成戰略主軸。“兩局”之下,合肥經開區既有長三角進一步擴大開放之地利,又逢中西部大發展之天時,未來,其地位與作用將會更加凸顯。 “我們現在正全方位、寬領域、多渠道引進外資;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一頭在內、一頭在外的加工貿易;瞄準世界發展潮流,積極發展跨境電子商務、保稅商品貿易展示、雲計算大數據產業等含金量高的戰略性新興服務貿易。”程振革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