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5月20日 01:11 媒體披露,今年國土資源部將暫停對外發布全國住房用地供應計劃,改由各省自行公佈。 全國具體的住房用地規劃早該停止,國土資源部的用地計劃沒有制止地方政府的城區擴張雄心,每年的用地規劃並沒有得到實施,除了顯示國土資源部對耕地、規劃的重視外,用處不大。 鑑於地少人多、資源薄弱的現實,中國需要國土使用的頂層規劃,維持耕地面積,保障糧食安全,至於具體的供地指標,應由各地自行決定。 每個城市的經濟、人口狀況各不相同,並且隨着城鎮化的進程處於疾速變化的過程中,一些大型城市成爲吸納人口的海綿,甚至常住人口超過了戶籍人口,而另一些城市盲目擴張淪爲鬼城,常住人口在不斷流失。目前,各個地方之間的競爭,已經具體化到招商引資、人口財富等各方面的競爭,土地使用只有跟隨人口、企業、資金而動,才能獲得最高效的配置,行政之手強行推進、阻擋,只能使土地利用率下降,阻礙中國市場化的城鎮化進程。 與市場南轅北轍的調控,造成資源大量浪費。 轉引一組數據,以紹興爲例,2002年首次推出購房入戶政策,要求人均面積15平方米以上或購房價格在15萬元以上的可以落戶。2009年政策調整,取消了購房面積的限制。紹興的房屋竣工面積是上海的兩倍,人口只有上海的五分之一。 再以三亞爲例,三亞市統計局公佈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全市常住總人口爲68.54萬人,同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10年共增加20.31萬人,增長42.11%。這一數據顯然低估了候鳥式的三亞常住人口。去年8月9日,《新華每日電訊》披露,因兩地醫保對接,哈爾濱市醫保部門曾有統計:在三亞生活的黑龍江籍流動人口有30萬之多,僅哈爾濱人就達13萬,而三亞本地常住人口也就68萬。如果以2012年底57萬的戶籍人口規劃用地,顯然無法滿足三亞所需。事實上,三亞作爲中國唯一一個熱帶城市,已經成功地成爲旅遊地產、養老地產所在地,其規劃只能按照富裕羣體對三亞的實際購買力實施,而不是強行趕走養老與度假羣體。 中國的一線城市戶籍門檻極高,卻並未阻擋住北漂、滬漂們急匆匆的進入步伐。與其立下軍令狀,限期趕走外地人口,還不如學習首爾、東京等城市,建立大型城市圈,以衛星城承受龐大的人口。用地減少,耕地得到保護,城鎮化大步推進,每平方公里的經濟產出上升,何樂而不爲? 各個地方政府推出土地,最重要的激勵機制是土地價格。因此出現用地年年規劃、年年未用滿的現象。 2010年4月中旬,國土部首次公佈全國住房用地供地計劃,總量高達18.47萬公頃,是上一年實際住房用地供應量的1.35倍。當年實際完成12.54萬公頃,最終完成率不足七成。此後3年情況基本類似,全國住宅用地供應計劃至此已連續4年未能完成。2011年計劃供應21.8萬公頃,實際完成13.59萬公頃。2012年住宅用地供應計劃17.26萬公頃,因市況不佳而下調至15.93萬公頃,實際完成住房用地11.08萬公頃,比2011年減少了11.5%。2013年全國住房用地實際供應13.82萬公頃,相當於前5年平均實際供應量的143%,爲歷年最高,但仍未完成15.08萬公頃的年度供應計劃。 作爲土地市場最重要的交易方,地方政府有自己的經濟邏輯,絕不會因爲用地規劃而大量推地,讓土地市場保持熱度纔是理智的經濟人做法。 順應市場化的資源配置,做大城市圈,建立環保城市,保護中國大江大河源頭的環境,不再在此輪城鎮化過程中繼續遭遇惡性破壞,理應是未來中國土地使用的點睛之筆。有科學的頂層設計,取消限購、用地等行政限制,尊重人口向市場發達城市的自由流動權。 國土部暫停推出用地計劃,順應城市化過程中地方政府、居民、市場的選擇是明智之舉。國土部邁出了重要的第一步,希望他們邁出堅實的第二步。
|
|
|
|
| |
|
(摘自世華財訊 2014-05-20)
|
|
【關閉窗口】
|
|
|
|
|
工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