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5月08日 10:52 一個地方(地區)或者一個企業,以生產某種產品和產業持續了多年,並形成一定規模,發展到一定程度,在社會上已具有一定名氣,再繼續發展沒有什麼後勁兒,此時,提出產品或產業轉型是必要的,也是符合實事求是的辦事規律的。 但現在的問題是,當一個地方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提出轉型升級的措施後,不少地方也跟着起鬨,也開始盲目地搞轉型升級,結果是型沒有轉、級也沒有升,反而在轉型升級的口號聲中陷入了迷惑、彷徨和困境。 什麼是轉型升級?在經濟學範疇裏,我們理解轉型是一個概念,升級又是一個概念。 所謂轉型,是當一種產品再也不能生產下去,只好轉型生產製造另一種產品,這種轉型不是產品型號的改變,而是產品性質與屬性的徹底改變。 普遍來看,企業日常所說轉型多是指產品屬性的轉型。此類轉型不到萬不得已的情況下,一般是不會輕易實施的。因爲企業轉型意味着企業原產品的淘汰和消逝,一種新的產品將會誕生。這種轉型一是無可奈何,不轉不行;二是具有風險性,一旦轉型失敗,連不轉前的老本都要賠光。 所謂升級,是指同一類產品生產過程中生產幅度增加或是提高產品質量,也包括企業的技術革新和管理層面的措施跟進。升級與轉型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我國大部分的國有企業、民營企業、股份制企業,面臨的幾乎都是升級問題,也就是提高產品的質量,在原有基礎條件下,加大生產線,滿足市場需求,爲消費者生產高質量的產品。這樣的升級,永無止境,且始終處於發展的過程中。 當前,有些企業見別的企業搞轉型升級,自己也似着了魔,不顧自身的實際狀況,急於轉型創新,結果是剛開了個頭,就摔了跤,碰得頭破血流,大失元氣。 實際上,轉型是沒有辦法的舉措,是發展經濟過程中的下策;升級是中策,是無奈又是必然的過程;只有科學發展纔是上策。我們辦企業,發展經濟,放着上策不去施行,爲何偏要採納用轉型的下策和升級的中策呢?顯然是考慮不周全。 當然,一些面臨倒閉的企業,比如,連國家利稅和職工工資也發不出去的企業,早轉型比遲轉型好,也許轉了型,不光企業有發展,還能升級創高產,成爲明星企業。簡言之,轉型要遵循客觀規律,升級要依據現有條件,實事求是,只有這樣,轉型與升級纔會向良性循環的軌道發展。
|
|
|
|
| |
|
(摘自世華財訊 2014-05-08)
|
|
【關閉窗口】
|
|
|
|
|
工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