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04日 10:03 羊絨產業作爲內蒙古的民族產業,是中國在國際市場上最具競爭力的產業之一。但隨着市場的無序競爭,中國羊絨最大原產地內蒙古的羊絨競爭力下降,寧夏、江蘇、河南後來居上,內蒙古的羊絨產業已經站到了發展的十字路口,中國羊絨看內蒙古的時代,或許正在遠去。 爲了更好發展內蒙古的羊絨產業,2013年內蒙古出臺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2013(74)號文件《關於振興羊絨產業的意見》,在所有內蒙古羊絨企業看來,這或許是內蒙古羊絨業的一個新的發展契機。日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到基層瞭解內蒙古羊絨產業正在發生的變化。 產業蛻變之一:文化與羊絨水乳交融 郝續寬,維信(內蒙古)羊絨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專注羊絨產業二十二年,作爲羊絨產業國家重點龍頭企業的領頭人,郝續寬認爲要想振興內蒙古的羊絨產業,龍頭企業必須要敢於擔當。記者的手裏拿到一份維信羊絨集團全力振興羊絨產業的思路、內容和建議。郝續寬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現在人們對生活品質有更高追求:要穿時尚,穿品質,還要穿出文化內涵。“內蒙古羊絨企業要認識到,正面臨一個新的消費市場,羊絨產品必須改變傳統的設計模式,增加更多的民族元素,迎合市場的需求,適應消費者品位提升。” 在維信羊絨的展廳中央,擺放着融入“陰山岩刻”的羊絨製品,郝續寬告訴記者,“陰山岩刻”代表河套文化,是河套所有文化遺產中最具代表性的。“陰山岩刻”已經申報了世界文化遺產,從文化層面來說,企業的產品、信譽也需要文化來支撐,將河套文化融入企業文化中,這樣既能夠提高企業的效益,也可以將“陰山岩刻”這個本土文化推向世界。 與郝續寬有着同樣想法的還有呼和浩特市澤潤羊絨製品有限公司的總經理任雪梅,作爲一家成立不久的羊絨企業,所有的產品都依靠電商來銷售。 今年是馬年,任雪梅將馬文化融入到自己的圍巾中,並與鄂爾多斯市成吉思汗陵景區攜手,對其進行銷售。她告訴記者:“春夏是內蒙古旅遊的旺季,我們爲遠道而來的尊貴客人準備了最真誠、最能代表內蒙古傳統特色的禮物——馬上有爲(圍)以馬爲主題的系列圍巾,馬是內蒙古大草原的吉祥物,象徵剛健、高昂、昌盛、發達,同時又契合了2014年馬年的大主題,所以這一系列很好的寓意,很能迎合當下時尚話題。” 產業蛻變之二:電商與羊絨產業結緣 作爲羊絨大省的內蒙古早已走出手工作坊的時代,羊絨產品已經走進大規模機械加工與傳統手工相結合的規模化生產時代。 量與質的提升讓內蒙古的羊絨企業並不擔心銷路,但從去年開始,低迷的市場與成本的增加讓許多企業入不敷出。內蒙古盤古羊絨集團的一位負責人坦言,出口的訂單已經大量減少,今年4月份公司已經完成了全年的生產任務,現在是訂單來了纔會開始生產。從2012年開始,內蒙古盤古羊絨集團開始網上銷售,隨着人們消費方式不斷轉變,網絡銷售逐步成爲盤古羊絨集團的重中之重。 王仁敬是一個90後的小夥,他現在是內蒙古盤古羊絨集團電子商務部部長。他告訴記者,現在網絡銷售佔公司全年銷售量的20%,最難的還是接受度。羊絨製品銷售從生產到成品需要經過收絨、篩選、成形、設計、製衣等多道工序,這就導致羊絨製品成本較高,加上企業投入及利潤,中間商的加成,好的羊絨製品動轍上千元甚至上萬元,這樣的價格在實體店消費者還能接受,網上雖然省去了中間商以及運輸的成本,但價格下浮的幅度依然有限。如何能讓網民接受並消費,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公司雖然想盡了各種辦法,但這個過程依舊非常緩慢,現在公司在網上的銷售量單月平均爲3萬元—4萬元。 記者走訪的幾個羊絨企業,都開設了電商銷售平臺,雖然起步都比較晚,但這一新興的銷售渠道受到了傳統羊絨企業歡迎。10月份剛剛結束的“淘寶網·首屆內蒙古羊絨節”,單日最高訪客人數達242萬人,總訪客人數達1303萬人。聚焦關注內蒙古羊絨節近5000萬人次。活動共成交訂單近2萬筆,售出羊絨產品2.6萬餘件,爲期一週的活動創下了912.1萬元的銷售記錄。單品創造了6000件的銷售記錄。羊絨企業這種悄然生變的銷售模式被業界稱爲“新的出路”,這條新路雖然被羊絨業界所認同,但很多企業剛邁出了第一步就止步不前。 淘寶內蒙古館館長聖風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時下,越來越多的羊絨企業加入到電商這個大舞臺中來,由於羊絨製品價格、款式等因素的影響,絕大部分羊絨企業在線上銷售主要是爲了宣傳自己的品牌與產品,而沒有使電商真正發揮銷售的作用,但也有些老牌企業比如鄂爾多斯羊絨集團依託之前設立的銷售網絡,使電商與傳統銷售店面相結合,實現了新舊銷售渠道互補。羊絨企業想要真正利用好電商這一條新的銷售渠道,只有多學習,多培養電商人才,才能使電商真正推動內蒙古羊絨產業進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