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風貌 | 電子銀行 個人金融 信用卡 融e購 | 理財 外匯 保險
人才招聘 | 公司業務 機構業務 資產託管 企業年金 | 股票 基金 期貨
金融信息 | 工行學苑 視頻專區 網上論壇 投資銀行 | 貴金屬 債券 超市
內地房市V形反彈難
 
  
    2014年05月26日 08:32
    
      5月22日,週四。“富人賣了,銀行怕了,政府不救了,開發商急了……”21世紀經濟報道如是說。這非但成爲內地房地產市場當下困境的最佳寫照,恐怕亦是殺傷力巨大的就業問題山雨欲來的前奏。
      中原地產創辦人施永青曾以“冰河時期”四字形容黑暗時期的香港樓市,套用於今天的內地房地產市場,貼切程度只怕不下於文首提及的“四個了”。
      真實供求推動下行
      內房淡友(即看空者,編者注)、瑞信董事總經理杜勁鬆說得好,不論2008還是2011年,內地樓市陷入谷底都是政府主動調控的結果。然而,不管是2008年的“9·27房產新政”,抑或2011年的“全國限購令”,樓市每次因行政干預而下滑,隨之而來的都是V形反彈。這次卻大大不同,調控措施逐漸淡出,推動樓市下行的是真實供求關係。換句話說,富人賣了,於是銀行怕了;政府不救了,發展商焉能不急?下雨收傘乃銀行以至所有金主的本色,發展商面對的資金壓力,搞不好纔剛開始。
      假設,中國房地產市場真的如杜氏所言,不因調控全由供求促成的下行週期將維持一段長時間,內地金融體系和依賴賣地收入的地方財政固然岌岌可危,就業問題恐怕一觸即發。
      房產建設興旺,對建築工人的需求自然有增無減。金融海嘯後內地就業狀況得以保持良好勢頭,房產建設和依靠賣地收入提供資金的地方基建工程,可謂居功至偉。在政府大興土木的2009至2011年,農民工逾半新職位拜建造業所賜。若非如此,中國GDP增長速度從2007年的14.2%減半至去年的7.5%,就業無理由不受影響。實情是,製造業之失建造業補上,將就將就湊了個足。然而,這個局面能否維持下去,關鍵在於房地產投資何去何從。內地樓市“冰河時期”若真的曠日持久,對就業意味着什麼,不問可知矣!
      樓市冰封傳導就業
      令情況更復雜的是,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字,以產業劃分,內地農民工最大僱主爲製造業,合共聘用8440萬人,佔農民工總數31.4%;建造業次之,工人5970萬,佔整體農民工22.2%(文首引用的IMF統計,把城市戶籍工人與農民工相加,建造業勞動人口因而較多)。其餘工種聘用的農民工雖以千萬計,但跟製造、建造二大產業相比,顯然大有不如。
      正如前述,建造業提供的大量新崗位,緩和了製造業職位流失對內地勞工市場的衝擊,令就業得以在經濟急劇放緩下保持平穩。問題是,農民工在城市打工,戶籍卻在農村,按制度無法享受城市戶籍居民的社會保障和其它福利。他們中許多人的“飯票”由建造業提供,隨着樓市逐步“冰封”,建造業四面楚歌牽涉的將不計其數,爲中國就業市場埋下“定時炸彈”。
      美國失業率座標
      老畢早前把日本樓市爆煲跟中國今天的境況相比,今天焦點轉到美國,看看有何啓示。
      美國房地產泡沫高峯期爲2005年,房屋建造直接貢獻美國整體就業5.1%,僅相當於IMF估算今天中國建造業佔整體職位比重(14%)約三分一。以人數計,2005年受僱於房屋建造業的美國工人合共740萬。樓市爆煲後,建築活動大幅萎縮,相關職位2008年較2005年全盛期減近四成,至450萬水平。
      美國樓市於“冰河”中掙扎的那幾年,房屋建造業流失崗位約300萬。中國不論人口還是建造業佔整體勞工市場比重,規模皆三倍於美國;同樣300萬個崗位流失若在中國出現,不幸中之大幸矣。
    
分享
QQ MSN Mail Kaixin Favorite Mail Kaixin

(摘自世華財訊 2014-05-26)
【關閉窗口】
提示
交易提示 四大報摘要 多空揭祕
工具
要聞
中國工商銀行版權所有 京ICP證 0302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