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3日 04:06 湯森路透集團(Thomson Reuters)的知識產權與科技事業部日前發佈了第四屆即2014年度“全球百強創新機構”榜單。依據一系列與專利相關的評定標準,全球100家機構獲此殊榮。華爲公司作爲中國大陸僅此一家首次上榜。 湯森路透集團發佈的年度“全球百強創新機構”榜單,歷來被視爲全球科技創新版圖強弱沉浮的風向標,因而排名狀況備受關注。自2010年湯森發佈這個榜單沒有中國大陸企業入榜,到2014年僅有華爲公司一家上榜,這種“零的突破”預示着中國大陸企業的創新能力正在邁進世界一流創新企業的行列。毫無疑問,這在一定程度上凸顯了“中國製造”正努力向着“中國創造”轉變的成果,“全球百強創新機構”作爲權衡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實力的最重要的標杆之一,中國大陸有企業入榜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中國企業科技創新向世界展示的形象和名片,反映出中國大陸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正縮小着與世界發達國家之間的距離,即便是一家企業上榜也值得可喜可賀。 中國大陸企業榮登“全球百強創新機構”榜,總算是一次“零的突破”。但是,當“中國製造”普及全球每一個角落,可“中國創造”卻寥如晨星,如此懸殊的對比,凸顯出中國大陸企業實際的創新能力並沒有因爲專利數量的增加而增強。近些年,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受理的發明專利申請量首次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佔全球總量的1/4。截至2012年7月,中國用了27年時間,發明專利累計授權量突破100萬件,成爲全世界範圍實現這一目標最快的國家。專利數量位居全球第一的中國,入圍“全球創新力百強”卻僅有華爲一家,這恰恰暴露了我國專利數量與專利質量出現了嚴重不匹配的狀況,也與中國的海外專利申請獲批數量過少,專利的影響力嚴重不足密不可分。 創新是一個國家經濟增長和成功的基石,也是提升企業國際化水平的試金石。雖然一個國家的專利數量是衡量創新力的重要指標,但創新的意義遠不止專利申請數量那麼簡單。現在我們的創新意識存在着一個嚴重的誤區,就是對專利數量的增長特別看重,可對專利的質量往往不夠重視,常常沉醉於專利數量的大幅增長,以爲專利數量越多則表現出創新能力越強。卻忽視了對專利儘快轉化生產力的努力,導致通過千辛萬苦創造出來的專利沉睡在檔案館裏,導致了中國的科技創新對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貢獻率只有40%左右,而美國和德國等發達國家,科技創新對GDP的貢獻率高達80%。這足以表明中國企業的創新力仍處於較低水平。 中國企業創新能力不足,恐怕與當前中國的市場競爭體制還存在着阻礙企業創新的弊端和漏洞密不可分。一方面,資源大量集中在傳統制造業中,石油、電力、電信、鋼鐵、鐵路、金融等壟斷企業可以輕而易舉地攫取鉅額的壟斷利潤,目前,中國利潤水平最高的企業就集中在壟斷程度最高的國家管制性行業中,高壟斷和高利潤並存,因而缺乏創新動力。另一方面,名目繁多且不公平的補貼政策讓許多企業對創新無動於衷。比如對於出口型企業的出口退稅政策扶持。出口退稅固然是國際上通行的一種做法,但如果補貼範圍過大、補貼金額過高,反而會誘使一些企業懶得創新。再一方面,在國家大力推進科技創新中,並沒有把着力點放在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和國際知名的品牌上,造成了中國經濟在規模和地位上實現了大幅度提升,卻沒有與之相適應的企業創新能力和水平作支撐。 華爲入“全球百強創新機構”榜單,實現了國人不再缺席全球創新力百強榜的宿願。作爲經濟規模全球第二的大國,僅有華爲一家入榜,顯然與我國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地位和聲譽極不相稱,而要改變創新動力不足和積極性不高的狀態,就必須轉變專利申報只講數量不講質量的弊端,在政策導向上作出適時的調整,調動企業和科研單位投身創新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加速經濟轉型升級與提升創新能力緊密結合起來,實現由產業鏈低端向產業鏈高端的轉變;由製造環節向產品設計、品牌營銷環節的轉變;由貼牌生產向自主創新、自主品牌的轉變。擺脫“低成本依賴”,走出“低權益發展”,跳出“粗加工生存”,改變總處於產業鏈低端、利潤率微薄的命運,提升企業議價能力和話語權,實現企業質的跨越。期待更多的中國“華爲”躋身全球創新百強榜,進而實現“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飛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