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7月02日 11:34 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30日審議通過了《關於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這標誌着全國戶籍制度改革的大幕全面拉開,也意味着我國啓動10餘年的戶籍制度改革正朝着城鄉統一、以人爲本、科學高效、規範有序的方向大步邁進。 戶籍制度是國家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新中國成立以後,隨着社會主義政治和經濟制度的建立和鞏固,我國的戶籍制度作爲社會主義國家鞏固政權、實行行政管理的一項重要制度,具有鮮明的時代和經濟特徵。毋庸諱言,長期以來實行的“二元制”戶籍制度對於促進城鄉經濟發展、確保社會穩定確實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我國現行城鄉分隔、限制太多的戶籍制度,已成爲當前我國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制度性障礙,有必要進行全面大膽的改革。 當今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已經使人口流動成爲不可阻擋的潮流,但無奈的是,仍有無數的人在翹首盼望城鎮戶口以求安居樂業,還有無數的人在夢寐以求城鎮戶口從而解決“幼升小”、異地高考等無盡的煩惱!正如此次會議指出的那樣,“加快戶籍制度改革是涉及億萬農業轉移人口的一項重大措施。”會議也因此要求,“要堅持以人爲本,着力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穩步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 我們注意到“市民化”這個提法,這幾個溫暖的字眼兒無疑將給異地打拼人士的生活帶來可觸可感的美好願景。我們也注意到“不搞指標分配”、“要優先解決好進城時間長、就業能力強、可以適應城鎮和市場競爭環境的人”等具體要求,這充分體現了此項改革“差別化落戶政策”的科學務實態度。 但需要指出的是,戶籍制度改革可謂是我國現代化改革的攻堅戰,是一項十分複雜的系統工程,會議也因此強調“要堅持統籌謀劃,協同推進相關領域配套政策制度改革”。問題的一個方面是,如果戶籍改革與經濟社會配套政策未能銜接好,非但沒有實際意義,反而容易引起混亂。比如,如何解決“新市民”的住房問題,以及由此派生的“城市貧民窟”問題?常住人口在獲得城市“戶口簿”之前,如何享有城鎮的基本公共服務?從常住人口到“新市民”的轉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就要積極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由主要對本地戶籍人口提供向對常住人口提供轉變,逐步解決在城鎮就業居住但未落戶的農業轉移人口享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問題,讓每一個“新”城裏人無論從形式上還是內容上都能平等地有尊嚴地享有社會改革發展帶來的成果。 問題的另一個方面是,發達國家現代化的經驗顯示,城市化和人口自由遷徙的結果往往是雙向流動,既有鄉村人口涌入城市,也會有部分富裕悠閒的城裏人流向廣闊的鄉村,到農村去“求田問舍”建家立業,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帶給農村資金並改變農村的生活面貌,使城鄉出現良性互動,共同發展共同富裕。那麼,這部分走向鄉村的城裏人可不可以盤活農村承包地、宅基地?他們的相關利益和訴求又該如何解決? 我們認爲,在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進程中,妥善解決好以上每個問題都足以做成一篇大文章。顯然,這不僅考驗各地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務領域方面的能力和水平,更考驗各地政府的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智慧和謀略。
|
|
|
|
| |
|
(摘自世華財訊 2014-07-02)
|
|
【關閉窗口】
|
|
|
|
|
工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