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5月20日 10:29 航運保險業無疑成爲昨日保監會政策紅利的最大收益方。繼去年9月保監會發布八大舉措支持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發展後,昨日有三項細則出臺,對上海自貿區內保險市場簡政放權。 保監會昨日發佈了《中國保監會辦公廳關於進一步簡化行政審批支持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發展的通知》(下稱《通知》),對區內保險機構、保險產品以及高管人員三方面的監管進行了簡政放權的設置:一是允許上海航運保險協會試點開發航運保險協會條款,備案後會員公司可以自主使用;二是取消在滬航運保險營運中心、再保險公司在自貿區內設立分支機構的事前審批;三是取消自貿區內保險支公司高管人員任職資格的事前審批,由上海保監局實施備案管理。 業內人士稱,此次發佈的三項舉措,財產險公司的航運保險一躍成爲政策的寵兒。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市常務副市長屠光紹昨日介紹稱,在上海自貿區掛牌以後,“一行三會”出臺一系列共51條措施,目前金融“51條”相關細則及具體安排已在陸續出臺。 擴大航運保險協會權限 此次三項舉措中,最值得關注的是第一項,它意味着上海航運保險協會的權力被進一步放大,航運保險業將有望成爲上海自貿區內率先發力增長的一員。 此前,保監會支持自貿區的八項政策中,第五條提到,“支持上海開展航運保險,培育航運保險營運機構和航運保險經紀人隊伍,發展上海航運保險協會。” 去年12月26日正式揭牌成立的上海航運保險協會是國內第一家,也是惟一一家專業性的保險協會。目前,國內約四成財產保險公司已加入該協會,而經營航運險的財產險公司幾乎都已加入協會。 《通知》允許上海航運保險協會試點開發航運保險協會條款,備案後會員公司可以自主使用該條款。由上海航運保險協會試點開發條款,備案後會員單位可自主使用,即意味着保監會此次賦予了協會產品開發、報備的權限,這也是保險業首次允許行業協會作爲條款報備主體。 上海保監局局長裴光昨日解釋稱,《通知》頒佈前,保險公司纔是航運保險產品的報備主體,新的航運保險產品由各家保險公司分別向監管部門報備,此項新政下,保監會首次增加航運保險協會作爲報備主體,創新了產品開發主體資格,同樣的產品由航運保險協會報備後,會員公司即可自助使用,不需要再報備。 舉例來說,目前上海航運保險協會共有31個會員單位,其中25個會員是保險公司,也就是說,同一個產品過去需要報備25次,之後只需要報備1次。 “定約自由”法則 多名險企人士告訴早報記者,第一項舉措對航運險公司意義重大,此舉借鑑的是英國航運業的“定約自由”法則(free contract),能進一步推動航運保險產品定價和條款市場化。 在外資財險公司人士看來,首條舉措還能加快中國航運保險與國際接軌,“目前中國的航運條款還沒有達到國際化,這樣發展的話能吸引國外保險公司加入。比如現在中國的貨物險都是用ICC條款(編注:協會貨物條款)來做,尚未使用國際通行的條款,報備還須用中文。” 對此,上海航運保險協會會長降彩石表示,之後將以開發協會條款爲工作重點,並鼓勵會員單位協同開發保險產品,尤其是標準化的建制。 上海航運保險協會是在上海建設國際航運中心和設立自貿試驗區這一大背景下成立的,也因此,該協會擴權意味着上海航運中心建設再進一步。屠光紹昨日表示,上海有信心2020年建成金融和航運中心。 吸引外資險企入駐 第二項舉措中的亮點在於,首次允許航運保險營運中心設立分支機構,開創功能性保險機構設立分支機構的先河;首次取消部分保險分支機構事前審批事項。 裴光解釋稱,今後,這兩類機構要在上海自貿區設立分支機構,完全根據市場需要自主決定,只向監管部門報備即可,不再需要審批。 目前國內已設立六家航運保險營運中心。業內人士稱,上海自貿區的建立,讓運營中心的權力進一步放大,同保險分支公司平級。 早報記者昨日從知情人士處獲悉,華泰財險的航運保險運營中心也將加入上海航運保險協會。 知情人士稱,此舉同時也爲了吸引包括瑞士再保險、慕尼黑再保險等外資再保險公司進入上海自貿區。 上海保監局的數據顯示,2013年,上海地區航運保險保費收入佔全國的25%,其中船舶保險保費佔全國的44%。 險企人士告訴早報記者,前兩項舉措將大大提升航運保險的保費規模。截至目前,中國航運險規模不到200億元,其中貨運險規模在100億元,船舶險大約50億至60億元,略高於盈虧平衡點。 簡化區內高管審批 第三項舉措則從保險高管人員的監管制度上加以簡化。 據瞭解,上海共有249家保險支公司,此前,支公司的高管人員需要經過高管人員資格考試和申報審批兩個環節才能任職,需要提交多項資質材料,並經過20個工作日的時間才能批覆。 以後,保險公司可以自行選擇、自主任用區內支公司高管人員,免去繁瑣的申報審批流程,報備上海保監局即可。這也是中國保監會首次取消對保險支公司高管人員任職資格事前審批。 外資人身險公司期待的顯然更多。 去年保監會發布的八項支持自貿區的政策中,“支持在自貿區內試點設立外資專業健康保險機構”被放在了首位。 “若此次簡化高管審批的政策能從區內延伸至區外就更好了,比如之前規定高管必須會中文,不知道自貿區的支公司高管設置會否對這方面有限制。”昨日,一名外籍人身險公司高管告訴早報記者,語言一度成爲許多險企外籍高管入駐國內的一大“攔路虎”。 一名外資健康險公司人士則向早報記者表示有入駐自貿區的願望,但一方面考慮到年度預算,啓動一個項目或開發新機構、人員配置都需要時間;另一方面,也在等待自貿區對於健康險方面的政策細則出臺。 相比而言,大型人身險企的入駐步伐較快。目前,中國太保、大衆保險、中國人壽、太平人壽、大都會人壽已先後進駐自貿區。截至4月末,保險業爲區內6346家企業提供了保險服務,覆蓋率接近40%。提供財產險風險保障約5200億元,人身險約1850億元。
|
|
|
|
| |
|
(摘自世華財訊 2014-05-20)
|
|
【關閉窗口】
|
|
|
|
|
工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