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6月20日 11:17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6月17日表示,目前全國夏糧收穫已過八成。根據農業部農情調度和專家的分析,今年夏糧豐收已成定局;冬小麥產量有望再創新高,創下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十一連增”。據統計,今年夏糧產量大約2600億斤,大概增產30億斤。雖然夏糧收成佔全年的比重不大,但權威人士估計,在去年糧食“十連增”的基礎上,實現今年糧食豐收基本無虞。 中國連續實現糧食大豐收,但糧食安全隱憂仍是廟堂與坊間關切的話題。一直以來,中國人對“吃”的記憶太深刻了,改革開放之後中國才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因而糧食安全既是最大的政情亦是最大的民情。所以,進入新世紀以來,連續10箇中央一號文件都涉及農業,甚至在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都鮮見地強調了糧食安全問題,其中的邏輯關聯不難理解。 我國糧食實現“十連增”,甚至今年將實現“十一連增”,爲何中央仍覺不安呢? 2013年全國糧食總產量達到60194萬噸,比2012年增加1236萬噸,增長2.1%;而同年我國三大谷物和大豆的總進口量合計爲7439.14萬噸,同比增長6.85%。從今年前4個月的數據來看,我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逆差爲212.4億美元,同比增長40%,其中包括幾大主糧在內的穀物淨進口666萬噸,同比增長86%。 枯燥數據背後折射出嚴峻的現實。隨着2011年大米由淨出口轉爲淨進口,我國糧棉油糖等主要大宗農產品出現全面淨進口,今年這一態勢將會繼續強化,直接對國內農產品生產和糧食安全帶來巨大挑戰。 上述所有進口的農產品,如果按照我國的單位面積產量,大概相當於在國外使用了7億畝的播種面積,而中國正常年景的播種面積爲24.5億畝。 因而,糧食安全須在開放條件下實現。糧食安全形勢逼人,但中央提出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以我爲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完全切中肯綮。“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中央密集地表態,都將確保糧食安全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而激增的糧食進口量正在考驗“中國人的飯碗”。 開放條件下的糧食安全也不能完全依賴進口,原因是:其一,如果中國糧食進口過多,不僅國際市場難以承受,也會給低收入國家的糧食安全帶來不利影響。其二,如果過度進口糧食,必然會衝擊國內糧食生產,造成大量農民失業。 生產和需求的矛盾必然存在。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研究表明,按照中國的糧食生產能力計算,到2020年,國內主糧的供給缺口將在4000萬—5000萬噸。 農產品生產如此增長還趕不上消費增長速度原因也很簡單:一是我們正處於經濟快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發展階段;二是在城鎮化不斷推進過程中,大量農民轉爲市民後,由於其飲食結構的變化,新增了消費量;三是糧食的用途越來越廣。 缺口必然存在,進口不能依賴,中國糧食安全的出路在哪?那就是科技支撐,惟有依靠科技支撐才能保障中國人的“飯碗”端在自己手裏。就中國三大主糧的單產水平,其增產潛力巨大。據統計,中國小麥、水稻、玉米的單產水平分別是單產排在前10位國家平均水平的60%、71%和67%左右。未來中國糧食增產潛力仍然十分可觀。 靠什麼來提高農業效率?加快推廣農機化先進適用技術、促進和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能力,等等。諸如此類的政策主張不一而足。但提高農業科技的轉化能力關鍵要摒棄非技術因素的干擾,否則我們的農業科技進步只能裹足不前。因而依靠科技支撐提高糧食安全不只是戰略口號,而是戰略體系,需要系統、全面、深入地實踐。
|
|
|
|
| |
|
(摘自世華財訊 2014-06-20)
|
|
【關閉窗口】
|
|
|
|
|
工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