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7月01日 21:36 “最美不過夕陽紅,溫馨又從容。”作爲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中國老齡人口規模逐年遞增,而從7月1日起開展試點的以房養老保險,或將爲老年人養老資金來源“添磚加瓦”。 2013年9月公佈的《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開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今年6月23日,以房養老試點實施細則出臺。今天,以房養老正式開閘,落地北京、上海、廣州和武漢四座城市。 不過,在中國內地民衆當中,存在對以房養老的顧慮。根據新浪網日前進行的一項調查,71.4%的受訪網民認爲以房養老“不靠譜,爲了一些養老金把房子抵押出去不划算”。據報道,北京首個試點以房養老的右安門街道擁有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共10萬人,但試點3個月來僅百餘人問津此項業務。 以房養老,究竟是一種怎樣的養老模式?按照中國保監會發布的指導意見,其在中國的運作模式爲,擁有房屋完全產權的60週歲以上老年人,將其房產抵押給保險公司,繼續擁有房屋佔有、使用、收益和經抵押權人同意的處置權,並按照約定條件領取養老金直至身故;老年人身故後,保險公司獲得抵押房產處置權,處置所得將優先用於償付養老保險相關費用。 “以房養老實際上就是一種反向按揭。”中原地產市場研究部總監張大偉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以房養老其實並不神祕,在西方國家也開展得比較普遍。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法與社會保障法研究中心主任王國軍表示,人們覺得這種金融制度在中國沒有見過,有些“不明覺歷”(網絡用語,雖然不明白(對方)在說什麼、做什麼,但是感覺很厲害),但實際上以房養老是由終身養老年金和住房反向按揭組成的,“按照保監會現在試點的指導意見,幾乎沒什麼風險”。 “以房養老絕不等於把養老負擔甩給老百姓。”北京工商大學保險學系主任王緒瑾指出,養老問題的基本還是在於“政府做好該做的部分”,老百姓可以選擇爲自己補充養老金來源,這些選項包括住房反向抵押,也可以是購買商業保險、購買年金等等。 那麼,以房養老究竟適合哪些人士?北京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主任鄭偉表示,沒有子女的老人是最適合以房養老的人羣,因爲通過以房養老這種制度安排和交易,能夠把不具有流動性的房產現金化或流動化,把它置換爲老年期間穩定的現金收入,提高養老生活的品質。 王緒瑾亦認爲,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的經營模式,與中國傳統的爲後人留下房產的文化不一致,因此比較適合膝下無子的老年人採用。 保監會此番給出的試點時間爲兩年,兩年之後,以房養老模式將何以在中國發展壯大?同策諮詢研究部總監張宏偉建議,發展以房養老,應重視養老服務配套及服務體系建設,提高養老服務質量,讓“以房養老”羣體真正享受到這種養老方式爲自己帶來的便利性、舒適性等服務。 鄭偉表示,從長遠來看,以房養老是中國社會的衆多養老保障方式中的一種可選的新方式,“慢慢地接受度會逐漸提高。”
|
|
|
|
| |
|
(摘自世華財訊 2014-07-01)
|
|
【關閉窗口】
|
|
|
|
|
工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