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5月08日 06:17 中國領導人會見外賓時喜歡講一句話,中國經濟總量很大,被人口一除就很小了。 按世界銀行的國富標準,中國在2010年跨入中等偏上收入國家。世行的標準(2011年),人均國民收入少於1025美元的爲低收入國家,1026到4035美元區間的爲中等偏下國家,4036到12475美元區間的爲中等偏上國家,再上爲高收入國家。由於中等收入的區間非常大,由中等跳到高收入國家很不容易。 根據世行數據,中國2011年的人均國民收入(GNI)爲4940美元(人均GDP爲5444美元),也就是說,即使翻番也達不到高收入國家,何況高收入標準還在不斷調高。目前中國的人均收入在全球200多個經濟體中仍排在100多位。 所以,總量達到世界第一易,成爲高收入國家難。但老百姓對富裕的感受更多是與可支配收入相關的。 國家統計局統計研究所所長潘璠日前撰文,提出人均GDP不僅要看總量,更要看質量。每年新增的GDP的價值在政府、企業和居民三者間分配,如果政府財政稅收或企業收入的實際增速快於GDP增速,居民收入的比重就會下降。這已持續多年,目前也難說得到根本改善。同時,中國的基尼係數(0.473)遠高於0.4的國際公認警戒線,貧富分化依然嚴重。富者更富,這可以提高中國的人均財富數字,但不能改變大多數人財富增長乏力、因此更窮的事實。再加上財富結構中富人資產多、中低收入者儲蓄多的特點,未來財富差距會更明顯。 上述情況通過此次“國際比較項目”(ICP)的數據也能得到反映。 根據ICP數據(2011年爲基準),中國GDP總量佔全球份額的14.9%(購買力平價,如按匯率換算則佔10.4%),但中國居民實際消費支出佔全球居民實際消費支出的比重則爲10.0%(購買力平價,如按匯率換算則佔6.7%)。中國人均的居民實際消費支出爲4331美元(購買力平價),而全球人均消費支出爲8647美元,差距很大。 實際人均消費是衡量直接惠及個人的所有支出的指標,比人均GDP更利於測量人的物質福利水平。中國在這個標準上的排位更加落後,說明現有的經濟結構不是“居民消費導向型”的。根據ICP數據,中國目前在世界投資性支出中佔比最高(佔27%),說明中國的經濟結構仍是投資優先。
|
|
|
|
| |
|
(摘自世華財訊 2014-05-08)
|
|
【關閉窗口】
|
|
|
|
|
工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