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6月27日 06:37 治療中國的大城市病,需要解決政府在資源配置中權力過大的問題。 京津冀之間差異巨大,必須得政府實施“京津冀一體化”才能平衡起來。此前三地發展已經證明,光有市場,“京津冀一體化”就只是一個理想。 就在政府規劃之外,市場在產業轉移上一直沒有缺席。河北很多地方政府想吸引北京企業落地,但根據專家們的觀點,北京已經沒有多少工業企業,北京產業的現狀是服務業佔優勢地位,這些產業北京自然不會放,河北也不一定有能力承接。 北京的工業去了哪裏?去了地租更便宜的地方。比如最近北京汽車集團就將新生產線放在河北黃驊,唐山市玉田縣工業土地價格每畝不超過10萬元,而北京市偏遠地區也超過100萬元,用地企業自然會算這筆賬。 在北京工業產業轉移中,最著名的當屬首鋼,當年有人大代表提出“保首鋼,還是首都”的詰問,首鋼鋼鐵主業轉移到河北,自然是政府行政力的結果,但是首鋼轉移是早晚的問題,這不僅是因爲首都環境承載力有限,更是因爲首都土地價格越來越高,而鋼鐵業產值有限,地位沒落了。 理論上講,看不見的手將配置各種資源,縮小各地經濟差距,比如現在很多沿海工業轉向內地發展,許多企業家到內地投資,富士康到內地建廠就是案例之一。 但從現象上看,河北和北京的差距越來越大,這和兩個地方的資源稟賦有關。北京攏聚了全國最好的資源,這和我國政治資源高度集中、權力集中有關,河北雖然包裹北京,卻不過是一個普通省份。 這種近距離有時還變得很負面,河北精英人才、資本很容易被北京所吸引。所以有“燈下黑”之說。 資源嗅着金錢的味道集中,並跟着金錢而轉移。賺錢能力更強的產業,是不願意離開北京的。 有人總抱怨北京交通擁擠造成出行成本高,但是人們並未因擁堵離去,這背後的原因是,如果在外地,想辦成某件事兒需要幾天,僅來回北京就需要兩天,這些地方不具備北京所具備的資源。 從北京到河北去,鋼筋水泥變成了鄉村、田野、水塘。河北靠着這些廉價土地,發展出中國最大的鋼鐵產能。在唐山,公路兩邊的田野裏建了一座座鍊鋼廠,靠着這些鍊鋼廠又建起一座座加工廠。河北更適合工業發展。 正因如此,一些企業將生產放在河北,研發和辦公放在北京,這也是自然而然的結果,比如註冊地在河北唐山玉田的同方國芯。北京有科研、人才、教育優勢,河北無法比擬,而河北的勞動力和地租優勢,也是北京所不具備的。 市場一方面讓工業企業轉向河北,另一方面又讓全國資源向北京攏聚,包括河北的資源。但這種自然而然的配置,讓北京越來越堵,京津冀差距越來越大。如今,是北京要依靠河北和天津,甩掉一些脂肪的時候了。 作爲市場經濟的信徒,筆者很不願意讓政府的手伸出來,哪怕一點點。但是在京津冀一體化中,看得見的手如果不伸出來,一體化就只能是一個夢。 看得見的手正在起作用,比如在北京汽車產業轉移中,政府政策就起了很大作用,北汽在北京市找不到地。這背後就是政府調控。如今,很多地方還將汽車產業作爲優先發展的對象,北京市已經開始讓汽車產業轉移出去了。北京如今正在摸查企業,和河北省聯合,欲將部分產業轉移出去。 但往根子裏一想,現在政府希望轉移的,不過是根據市場調節遲早要轉出去的,政府不過拾了市場的牙慧而已。光靠這些還不夠,治療中國的大城市病,需要解決資源過於集中的問題,還要解決政府在資源配置中權力過大的問題——讓權力去解決權力過大的問題可真有點難。
|
|
|
|
| |
|
(摘自世華財訊 2014-06-27)
|
|
【關閉窗口】
|
|
|
|
|
工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