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東昇:爲了地球的明天
|
|
|
2014年05月13日 01:24 人類的基本問題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的關係問題。 中國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都認爲:人與自然的關係在上述三大關係中更具本源意義,稱之爲“元之又元”的“一”。 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密斯教授提出了一種理性概念,名爲“生態理性”——在適應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不斷演化的人類理性。與之相對的概念稱之爲“建構理性”——凌駕於自然與社會之上狂妄的人類理性。他在獲獎演說時提到:人類心智和人類制度都是“建構理性”與“生態理性”交替運用的結果。 生態環境惡化和拯救已是當代全球性問題。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的工業化進程中,人類社會發展一個顯著特徵是:製造商大量且過度使用自然資源,並且不計後果地將有害人造物質釋放到環境中。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爲,地球和地球上的一切,人類可以肆無忌憚地索取和享用,因爲這是“天賜福於人類的”。 進入21世紀以來,人們對經濟增長給生態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越來越表現出擔憂。這不僅出於科學數據與研究報告屢屢警告:人類把物質財富凌駕於自然生態之上的狂妄行爲,將給賴以生存的地球帶來滅頂之災。而且,人們已經切身體驗到,經濟增長與環境破壞之間的必然聯繫。大家更爲關注工業化的威脅:在工業品幫助人類同時,實際上也在導致人類健康遭到傷害。 因此,越來越多企業對環境思考發生了顯著觀念轉變,開始將以往不受重視的環境問題轉變成真正的切身利益問題。企業環境戰略正在向以生態爲導向的新戰略轉變,積極探索新的可持續方式,以減少自然資源消耗,並採用可循環利用材料和方式拯救環境。 京東方一直將環境戰略作爲企業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持續不斷採用新材料與新工藝,最大限度地減少製造過程中產生的有害物質。“產品全生命週期評估”也應運而生,對產品生產、使用、處置整個生命週期進行分析,進而改善對環境影響,成爲我們常規方式。更爲關鍵的是,以循環經濟設計理念,探索產品設計與材料之間的聯繫,在新產品設計時就改變材料組合,增加材料複用度和可回收性,儘量減少能耗和材耗,以更好的辦法重構供應鏈和處理鏈,使產品材料“死後重生”,變廢爲寶。這是我們應對環境挑戰的根本方略。 我們十分注重對環保技術研發的投入,年均投入居業內前列,儘管增加了成本,但物有所值。我們的綠色產品增強了市場競爭力,也降低了能耗材耗等成本,最終帶來的是更好的商業利益。 中國正處於前所未有的工業化進程,這一進程還將持續下去,這是基於中國現實的必然選擇。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中國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人們日益擔心,工業化正在加劇全球環境問題。更加真實的情況是:這個世界不是製造的產品太多,而是有太多的錯誤製造方式,後者更加劇了地球生態環境壓力。新型工業化模式必須創造一個新規則,這一規則必須同時滿足兩個目標:人類可以繼續通過製造業提高自己的物質生活,同時還能夠保護地球的未來。 新中國以1949和1978爲座標點,已經走過了兩個三十年。雖然這兩個時期經濟增長模式有巨大差別,但粗放型工業化生產方式並無太大差別。第三個三十年是中國新型工業化進程的關鍵時期。我期待,同時我也相信,京東方人將用自己的認知和良知擔當起社會責任和時代使命,擔當起開創“新工業文明”的歷史重任。 爲了地球的明天就是爲了人類的未來!
|
|
|
|
| |
|
(摘自世華財訊 2014-05-13)
|
|
【關閉窗口】
|
|
|
|
|
工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