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5月27日 06:17 昨天出版的《人民日報》,對山西多部門綜合治理社團頑疾作了報道。報道稱,在該省全省性學會、協會等社團中,共清理在社團兼職的超齡處級以上領導144人、在職處級以上領導400人;依法註銷和撤銷52個社團,限期整改85個社團。 看起來,山西在治理所謂“二政府”的亂象方面,的確是下了決心。在強調政府職能歸位、強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大背景下,進一步清理整頓某些社會團體和中介機構,割斷它們與一些政府機構“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意義明顯。 “戴市場的帽子、拿政府的鞭子、收企業的票子、供官員兼職的位子”——透過這句民間的順口溜,“二政府”的亂象顯露無遺。亂象之本質,亂在本應屬於非政府機構的社會組織身份曖昧、模糊不清,由此給了一些人渾水摸魚的機會。 “二政府”現象由來已久,有歷史的原因。多年來,對於這種亂象,方方面面的態度似乎都很清晰。遺憾的是,行動跟不上態度,這使得很多問題成爲頑疾。《人民日報》的上述報道中也羅列了一些現存的問題,比如,有些社團規格高、權力大,強制入會、攤派會費、強行服務、搭車收費、拉贊助,違規使用會費,設立小金庫亂收亂支,如此等等。其實,“二政府”的危害遠不止這些。 在中央三令五申要求簡政放權的形勢下,有些地方政府部門與其直屬或掛靠的中介機構間,刻意追求權力轉移、利益捆綁、前置審批和變相收費。其目的,就是要消減簡政放權對既得利益造成的影響,利用“二政府”平臺隱形設租。這些做法,爲害於中央政令的權威,也爲害於一個健康的市場經濟環境。 因此,“二政府”的亂象還須進一步治理。這些問題不除,政企之間、政社之間的關係,就始終無法真正釐清。這於政府職能歸位不利,也很容易給企業人爲增加不必要的負擔。同時,對於社會團體、中介機構等非政府組織的健康發展,也沒有任何好處。 山西這一次下力氣治頑疾,給人最大的啓示是事在人爲。一次行動的效果,遠好於總在喋喋不休地口頭表態。很多亂象,不是沒有辦法治理,問題的癥結只在於,是否真的下決心去動既得利益的“奶酪”。 這種治理,主要在兩個層面發力。一是人事方面,非政府組織不能成爲安排政府冗員的場所;二是脫離關係,要徹底剪斷政府部門與相關“二政府”組織之間機構、職能、利益等交疊關係。 從此次山西的治理經驗來看,去除官員兼職社團成爲治理工作的重要任務。這個問題不解決,諸如向非事業編制或非參公管理的社團撥付財政經費等亂象,就很難得到根治。所謂“二政府”在人員、機構、職能、經費方面與黨政機關的“四分離”中,人員分離的意義需要有更高的評價。 在解決了人事交疊問題的基礎上,社會團體、中介機構等得以(也必須)走向真正意義上的NGO(非政府組織)。在整個社會系統當中,政府、企業與NGO之間,各有各的角色與使命。每個角色各履其職,社會系統就會有序、健康運轉。至於某些原本附屬於政府組織的中介機構,則應該全部推向市場。市場化、民營化、執業化是必由之路。也唯有如此,這些中介機構才能不充當變相收費的平臺。 說到底,治理“二政府”的亂象,根本上還是要去行政化。徹底去除某些非政府機構身上的行政色彩,其實也是讓非政府機構遠離公權力。多年來,“二政府”身上的行政色彩去不掉,是既得利益作祟。哪裏有公權力被不當使用,哪裏就有亂象甚至腐敗。
|
|
|
|
| |
|
(摘自世華財訊 2014-05-27)
|
|
【關閉窗口】
|
|
|
|
|
工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