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6月04日 07:46 企業家精神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關鍵詞之一。但有一點很少被提到,就是企業家精神並不限於經濟性機構當中。 一代管理大師德魯克指出,任何有勇氣面對決策的人,都能夠通過學習成爲一名企業家,並表現出企業家精神。在他看來,德國教育家洪堡(1767~1835)就是教育領域企業家精神的代表。洪堡改革了普魯士的教育制度,讓所有階層的子女都有相同的機會接受教育。洪堡在1809年創辦的柏林大學,將大學定義爲“變革領導者”,成爲現代大學的雛形。洪堡的想法半個世紀後漂洋過海到美國,促進了一大批傑出的大學校長創建各種類型的大學,包括針對已有工作經驗人士的大學。 在醫院領域,很多案例也能體現出企業家精神。18世紀末,現代醫院首度在愛丁堡和維也納出現。19世紀,各類社區醫院在美國出現。20世紀初,大型專業化中心出現。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又出現了醫療保健中心和專業化治療中心。所有這些,都和那些開創者與創新者相關。 在公私合作的第四部門,例如政府以競標形式將某項服務(如消防、垃圾清理、公交運輸)外包給私營企業經營,也有企業家精神發揮的空間。 在德魯克的理論中,舉凡能承擔風險、創新方法、整合資源的負責者,都具有企業家精神。 松下幸之助曾把從商者的成長分爲三個境界:一是創業家,二是企業家,三是事業家。他說自己從65歲開始才進入了事業家的境界。什麼是事業家?“就是你要有一個超越了眼前戰略和利益的願景。” 今天的社會中,一提到企業家,似乎就是“老闆”、“所有者”。而事實上,大量具備企業家精神的人,是在政府、社會、各種專業領域兢兢業業、不斷創新、充滿事業心和責任感、幹一行愛一行精一行的從業者。在某種意義上,可以稱他們爲“事業家”。 可惜的是,由於把企業家和owner(所有者)簡單等同,導致相當多人的意識是,如果沒有所有權(ownership),工作就不屬於自己,就是簡單打工,或相當於“臨時工”。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騎馬找驢,撈夠現在哪管將來,都是臨時工想法。 筆者尊重臨時工這項職業,但希望“臨時”只是一種時間界定,而不是一種職業心態。我們需要更多的事業家精神,而不是臨時工狀態。
|
|
|
|
| |
|
(摘自世華財訊 2014-06-04)
|
|
【關閉窗口】
|
|
|
|
|
工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