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年畫家漸受重視作品收藏價值凸顯
 
  
    2014年11月14日 10:30
    
      這兩年,書畫市場一直萎靡不振,儘管如此,業內人士分析,長遠來看,書畫市場回暖只是時間問題,經過長期的市場低迷期後,投資者和收藏者行爲都將趨於理性,市場泡沫會被逐漸過濾掉。而未被市場泡沫籠罩的中青年畫家,他們的作品價位偏低,發展潛力大,最終會成爲市場的中堅力量。
      現狀:
      藝術活動中嶄露鋒芒
      很多有實力的中青年畫家已經通過全國性的展覽和其他藝術活動嶄露頭角,初步確立起屬於他們的地位。
      今年10月開始,南京市青年美協在國藝堂國藝畫廊連續舉辦 “南京市青年美協創研展”,12場的視覺盛宴成爲藝術界最熱的話題。在第一場的“邵曉峯書畫展”上,記者發現,參展的藏家越來越多,有些人甚至當場就達成交易。一位觀展期間購買作品的買家告訴大衆證券報和財信網記者,對於看好的畫家,他一直長期關注,一旦看到精品就會出手。
      僅南京地區,一星期內,就有相關展覽不下3場,如“畫爲心生——當代水墨邀請展”、“遊心虛淡展”、“雲門張凝個展”等,而全國各地的藝術活動則更多,中青年畫家幾乎佔據了參展的主角。
      “從社會發展的規律來看,中青年畫家羣體必然會成爲藝術市場的主流,當然,其中起主導作用的,還是純粹意義上的畫家。”南京青年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範文道認爲藝術界的“中青年畫家”羣體的概念更加廣泛,除了指年齡分佈在70、80年代之外,在思維方式、藝術表達、文化思考上有自己的一套獨特的東西。他更願意稱中青年畫家爲繪畫青年,將繪畫作爲生活模式、志向和立場的一個觀念,真正做到“摒棄其他因素的純粹”。
      環境:
      藝術生態體系的重塑
      對於中青年畫家在市場上的不俗表現,範文道將此比喻爲天貓雙十一活動,前幾年銷量上升緩慢,其實是在打基礎,時機一到,水到渠成。“當然,更重要的是,外部環境的變化,讓更多的年輕畫家有了一展所長的空間,形象說就是‘黃金時代’。”
      20世紀30、40年代出生的畫家,面臨的教育、社會原因更復雜,受到80年代藝術市場復甦的衝擊,難免不爲生計煩惱,無法一心一意地搞創作。新生代的中青年畫家不同,他們大多有正規學校從藝的經歷,能接觸到世界各地的文化和資訊,既能夠傳承傳統,又可以發揚現代思潮,加之收藏家、鑑賞家也逐漸年輕化,書畫的交流得以頻繁互動。
      不僅如此,國內藝術品市場經過十幾年的高速發展,市面上的好東西越來越少,鳳凰拍賣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東說,他們需要更爲新鮮的“血液”。
      他坦誠,今年秋拍,中青年藝術家作品較往年有大幅上漲。中青年畫作比古代、近現代書畫價格低,購買的人羣會擴大,且真僞易辨,買到仿品的機率降低。而且,投資者對做局、炒作逐漸洞悉,過去一窩蜂的“忽悠大法”不奏效。
      發展:畫家和藏家成長的良性循環
      前幾年藝術市場火熱,很容易把畫家炒作起來,人們不會深究作品到底好在何處,所謂的“大師”只是一時“走紅”,難以爲繼,現如今,收藏者不再只看畫家的稱號,更看重作品本身。
      範文道向我們提出藝術市場良性循環的構建:讓中青年畫家接受市場的不斷洗禮,通過自我否定,尋找創作靈感,成就不同階段的作品風格,並與相匹配的收藏家交流,經過長期摩擦,雙方能夠對藝術審美的體系有很好的認識,“年輕一輩的畫家和藏家應承擔起藝術責任”。
    
分享
QQ MSN Mail Kaixin Favorite Mail Kaixin

(摘自世華財訊 2014-11-14)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