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80後”熱捧“青春電影”尋找集體歸屬
 
  
    2014年12月18日 16:40
    
      “看完《匆匆那年》,感覺時間過得太快了,電影裏的還珠格格、籃球場、考試失利,這些幾乎包含我對那段時間的所有印象,一晃十幾年就過去了。”在北京一家上市公司工作的王宏說。
      最近一部根據九夜茴小說改編的電影《匆匆那年》,講述了性格各異卻充滿活力的5個年輕人之間跨越十五年的青春、記憶和友情。電影上映11天票房突破4.5億,微博上《匆匆那年》24個話題累計閱讀量約24.83億,包攬各種榜單冠軍。
      以愛情、友情和夢想等爲基調的青春題材電影,受到中國觀衆尤其是“80後”年輕人的追捧。除了《匆匆那年》,2014年上映的此類題材影片還有《同桌的你》、《小時代3》、《後會無期》等,其中《後會無期》票房近7億,《小時代3》上映首日就拿下1億票房的成績。
      今年剛滿30歲的王宏說,比起《匆匆那年》,自己更喜歡《同桌的你》,“每個人在上學的階段都有同桌,我高中時幾個同桌都成了好朋友,這個感觸最深。”
      而就職於上海某公司的26歲的張潔說,自己“還算喜歡青春題材的電影,看到這類的影訊會主動關注一段時間。”
      “每個人內心都有一段回不去的青蔥歲月,電影中或多或少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張潔說,自己一個人靜靜地觀看,靜靜地回憶,這種感覺很好。
      蘭州大學哲學與社會學院教授黃少華說,面對高速運轉的社會,人們的吃喝用度等不斷推陳出新,關於“80後”的記憶慢慢消失,變成這個羣體的獨特生活經歷,人們越來越渴望獲得一個穩定的心態和羣體歸屬感。
      王宏說:“我雖然在北京上班,但房子買在河北,偶爾會感到生活壓力很大,有點迷茫,回憶過去算是短暫的休息吧。”
      在中國,“80後”的成長經歷了改革開放和社會轉型期,如今他們的年齡在25歲到34歲之間,一些人還“房奴”“車奴”,對未來方向看不明晰。
      “人生迷茫,對未來沒有信心時,就喜歡回憶過去,藉此找尋方向。”家在西寧市城西區的“85後”秦文山說。
      獨自一人在上海打拼的張潔也說,下班後不知道幹什麼,心裏空空的,缺乏歸屬感。
      對於“80後”們表現出的集體心理,黃少華認爲,當下社會價值多元化、生活碎片化,年輕人對急劇變化的社會無所適從,就會本能地轉回過去,回憶過去的自我形象和生活經驗,藉助回憶彌合現實割裂的自我,而青春類題材電影營造的親切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他們找到羣體歸屬和認同感。
      
    
分享
QQ MSN Mail Kaixin Favorite Mail Kaixin
  注:本信息僅代表專家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據此投資風險自負。

(摘自世華財訊 2014-12-18)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