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6月20日 07:28 “高鐵外交”儼然已成爲中國外交史上繼“乒乓外交”後的又一個熱門詞彙。 據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透露,中國正在和二三十個國家洽談高鐵的合作。其實,早在2009年,中國已確定周邊三條高鐵規劃戰略,其中有兩條都輻射到歐洲,這三條高鐵分別是:歐亞高鐵、中亞高鐵和泛亞高鐵。中亞高鐵與古老的“絲綢之路”重合,取道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中亞國家,經過伊朗,再到土耳其,最後抵達德國。 王院士還透露,中國高鐵宏偉藍圖中的一項,是要讓乘客在短短兩天內從倫敦君王十字火車站抵達北京,再駛往新加坡,同時還能去印度和巴基斯坦。 中國高鐵的全球佈局絕不是“拍腦袋”的想法,而是一項影響深遠的巨大工程,讓中國和世界更加“水乳相融”。 從國內的角度來看,目前中國已經步入改革的深水區和經濟結構轉型的關鍵時期。調結構、促改革、穩增長的方向讓中央選取了和以往迥然不同的“微刺激”方案,高鐵的“走出去”則成了刺激經濟復甦、擴大高新技術產業出口的“撒手鐗”。以當今的眼光來看,中國高鐵的技術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中國的高鐵技術已經擁有了一定的自主知識產權,一些領域的技術水平在世界範圍內都具有一定的領先優勢,加上中國的高鐵里程和跨越的範圍之廣,世界其他國家都無法相比,而相對低廉的製造價格,又爲高鐵產品走出去創造了更加有利的條件。 從國際的角度來看,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美國經濟尚在緩慢復甦,歐債危機對於歐洲的經濟而言仍然“餘波尚存”,而中東政治局勢仍然處於不穩定的動盪態勢。高鐵的建設是非常昂貴的,如果中國能夠提供融資的話,加上其在技術上的優勢,這就爲中國高鐵競爭提供了關鍵優勢。衆所周知,中國擁有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外匯儲備,這爲中國高鐵在全球爭取話語權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總而言之,中國高鐵走出國門擁抱世界,對於當今中國乃至整個世界經濟的發展,可謂是一劑不可多得的良藥,其後續影響必將更加深遠厚重。可謂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
|
|
|
| |
|
(摘自世華財訊 2014-06-20)
|
|
【關閉窗口】
|
|
|
|
|
工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