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5月15日 08:57 今年以來,中國經濟數據的每個變化都成爲西方輿論關注的焦點。相比於中國國內對經濟增長放緩的擔憂,西方對中國經濟的關心尤甚,不但調低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測,發出唱衰中國經濟、唱空樓市的聲音,而且還給中國經濟放緩開出各種藥方。誠然,中國經濟當前確實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力增大,但是隨着中國經濟改革和轉型帶來的變化,西方要適應中國經濟減速換擋的現實,而不能一味要求中國高速增長爲全球經濟做貢獻。 近日,世界銀行有關“中國經濟超美躍居世界第一”的報告引發全球關注。相比於中國國內媒體相對冷靜的態度,西方媒體的報道則是鋪天蓋地,既有感嘆中國經濟增長之快的言論,也不乏質疑“中國第一”這一結論名不副實的批評之聲。然而,不管中國經濟體量是不是達到全球第一,都可以從側面反映出一個現象,就是隻要是有關中國經濟的新聞,都會格外受到西方輿論的關注。 事實上,近年來西方唱空中國經濟的聲音就從未停止過,尤其是今年中國經濟增速放緩,西方更是掀起對中國新一輪唱衰之聲。“在國家統計局公佈今年一季度經濟增長數據之前,海外一些投行已經啓動了新一輪看空中國經濟的‘大合唱’,高盛此前就預測中國經濟一季度增速只有6%。”經濟學家馬光遠說,統計局最終公佈的數據給了國際投行有力的回擊,但這並未消除外界的質疑之聲。 在唱空中國經濟的同時,西方卻對中國經濟轉型過程中的降速換擋表現出來不適應。早在去年7月舉行的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上,不少歐美國家就提出希望中國採取積極的刺激措施,提高中國經濟增速,以此來帶動其他國家經濟復甦。時至今日,這種不顧中國經濟粗放式發展模式陷入瓶頸的現實,只是一味要求中國經濟做貢獻的思維仍然在西方有很大市場。 隨着中國經濟改革的深入,西方應改變一直以來對中國經濟“高增長”的要求,而是要逐步適應中國經濟的“新常態”。申銀萬國首席宏觀分析師李慧勇表示,在“新常態”下,一是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放緩到中高速增長;二是中國的經濟增長模式從粗放式增長變成創新和消費驅動增長;三是這個時期要把防風險放到更爲重要的位置。 儘管在轉型過程中,中國經濟增速下了一個臺階,但是經濟質量和效益將得到大幅提高,從“世界工廠”向“世界市場”轉變,從“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型,未來中國對世界經濟的貢獻也將進一步升級。 “中國正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通過內需驅動,特別是啓動新型城鎮化的建設,作爲未來發展的重點工作,這爲世界經濟發展提供了機遇。”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長徐洪才表示,發達國家的技術、資本、經驗,都可以在中國找到市場,在中國的舞臺上發揮作用。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一直主張貿易的自由化、投資的便利化,同時也追求產業結構升級,節能環保及改善能源結構等,都對世界經濟、生態環境保護具有積極意義。事實上,中國正加大關注經濟發展的質量、效益,爲建立一個公平合理、互利共贏的世界經濟新秩序,實現全球經濟的再平衡,積極努力做出貢獻。
|
|
|
|
| |
|
(摘自世華財訊 2014-05-15)
|
|
【關閉窗口】
|
|
|
|
|
工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