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風貌 | 電子銀行 個人金融 信用卡 融e購 | 理財 外匯 保險
人才招聘 | 公司業務 機構業務 資產託管 企業年金 | 股票 基金 期貨
金融信息 | 工行學苑 視頻專區 網上論壇 投資銀行 | 貴金屬 債券 超市
中國經濟發展的理想模式
 
  
    2014年05月09日 10:43
    
      經過30多年的高速發展,我國傳統的高積累、高投資、高出口、高增長經濟發展模式正面臨日漸強化的資源環境約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構建適合中國國情的經濟發展模式勢在必行。借鑑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涉及經濟改革的相關內容,我們可以搭建起中國經濟發展的理想模式。 
      多元化的市場主體。從單一的公有制過渡到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中國所有制改革的歷程已經充分證明市場主體單一必然導致經濟績效差,而多元化的市場主體則有力地提升經濟績效。然而,不可迴避的是當前仍然有部分領域和行業通過諸多有形和無形的壁壘限制民間資本進入,不僅包括自然壟斷行業,甚至包括許多高利潤率的競爭性行業。由於競爭不充分,導致了國有企業低效運行與民間資本過剩的局面。 
      中國經濟要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離不開民營資本的廣泛參與。只有破除進入壁壘,營造公開、公平、透明、競爭的市場環境,讓不同所有制經濟主體在共同的市場經濟體制下平等運行,才能實現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所以,理想的經濟發展模式首先要塑造多元化的市場主體,正如《決定》中提到的“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必須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 
      市場化的資源配置方式。總體上看,中國已初步成爲市場經濟國家,但其內部各領域的市場化程度尚不平衡,商品價格形成市場化程度較高,而要素市場化程度較低。在某些領域還存在政府過度干預資源配置的現象,這就爲粗放型經濟增長提供了空間。由於生產要素的價格在很大程度上仍由政府制定,使得生產要素價格不能客觀反映供求關係,造成要素價格的扭曲。企業原本只能依靠改進技術、提高要素利用效率才能達到盈利的目的,現在卻可以藉助扭曲的要素價格來實現,其結果勢必會降低企業改進技術水平進行集約化生產的動力,間接鼓勵粗放型生產模式的存在。此外,在資金配置方面,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國家預算內資金投資規模愈來愈大,而非企業自主投資和民間投資。 
      中國經濟發展實現理想的運行模式需要進一步強化市場職能,弱化政府職能,形成政府營造市場機制充分發揮作用的宏觀環境,資源配置基本按照市場供求自由流動的局面。正如《決定》中提到的“凡是能由市場形成價格的都交給市場,政府不進行不當干預。” 
      規範化的市場秩序。不可否認,當前的市場秩序與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去甚遠,官商結合、市場封鎖、無序競爭、製假售假等現象屢見不鮮。企業缺乏社會責任感,消費者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法則難以發揮作用,其根本在於市場秩序的不規範。 
      在理想的經濟發展模式下,企業在公平競爭的環境下求生存、謀發展,沒有尋租,沒有暗箱操作,契約約束企業行爲,法律規範市場秩序。誠信經營的企業立於市場,蠅營狗苟之流淘汰出局。正如《決定》中提到的“必須加快形成企業自主經營、公平競爭,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現代市場體系,着力清除市場壁壘,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消費爲主導的經濟增長方式。投資主導型經濟增長終究會陷入產能過剩的局面,中國近些年的發展已經顯現出產能過剩和經濟增長高度對外依賴的跡象。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走過的歷史已經證明,經濟增長更多的是依靠消費,而非投資。同爲發展中國家的印度,在最終需求中,消費在GDP中所佔的比重一直在90%左右。另一個發展中國家——巴西,其GDP的60%是由國內需求推動而形成的。中國經濟增長過度依賴投資,消費需求貢獻低的根源在於居民收入水平低和社會保障層次低。要使消費需求主導經濟增長,必先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並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在低收入水平和社會保障不完善的條件下談擴大消費無異於緣木求魚。只有不斷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並完善社會保障才能逐漸調整居民消費預期,從而形成消費主導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 
      協調的投資率和消費率。發達國家的投資率爲20%左右、消費率一般爲80%左右,發展中國家的投資率高於而消費率低於發達國家的水平。2010年,中國的投資率爲45.2%,不僅遠遠高於發達國家的水平,而且高於印度(32.5%)、巴西(17.4%)、俄羅斯(24.3%)等國;消費率僅爲38.4%,遠遠低於印度(63.2%)、巴西(64.2%)、俄羅斯(51.3%)等國的消費率。從國際比較的角度看,中國目前存在明顯的高投資率、低消費率的問題。從中國曆次投資高增速的年份看,過快的投資增速往往是推高次年物價指數的根源。1985年投資增速達38.8%,次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6.5%;1988年投資增速達25.4%,次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18%;1993年投資增速達61.8%,次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24.1%;1994年投資增速達30.4%,次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17.1%。 
      爲實現中國經濟平穩發展,同時兼顧中國目前所處的發展階段,投資率、消費率分別保持在35%和65%左右爲宜,同時應將投資增速控制在20%內爲宜,以便使消費在經濟增長中更多地發揮帶動作用,使經濟增長從投資主導轉向消費主導。 
      合理的產業結構。當前,中國的產業發展出現了農業滯後、工業外向;農產品供給不足與工業品供給過剩;主導產業低端化的局面。 
      中國是個發展中的大國,大國地位決定了其產業發展不能失衡,更不能過度外向化。要形成合理的產業結構,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大對農業發展的支持力度,保障國內農產品供給;另一方面要降低對工業化的過度偏好,減輕對外依賴性。同時,要形成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競爭優勢產業的形成一方面要用高新技術和先進實用技術改造和提升現有比較優勢產業;另一方面需要遵循生產率上升基準、收入彈性基準和產業關聯基準確立未來的主導產業。只有這樣才能使中國逐步走出主導產業低端化的困境,實現主導產業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轉型。 
      有利於消費的收入分配方式。在目前的國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下,財政收入增速2倍於居民收入增速,國家收入擠佔了居民收入。勞動者報酬也沒有得到合理體現,居民的財產性收入沒有實質性提高,這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了投資主導經濟增長、消費貢獻不足的局面。 
      在理想的發展模式下,國民收入初次分配應形成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局面,並且要逐步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以提高居民的消費能力。在國民收入再分配中,要逐步減少政府部門和企業部門所得,提高住戶部門所得。同時要將政府部門的支出更多地投向民生領域,緩解公共物品供給不足的現狀。對於初次分配後形成的收入差異懸殊,國家要通過稅收手段調節,最終形成市場決定初次分配,國家調控再分配的格局。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爲主的調控方式。我們當前的宏觀調控在很大程度上還在依靠行政手段,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還不能取得預期的調控效果,爲刺激經濟增長而執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往往引發通貨膨脹,而一旦抑制經濟過熱就容易陷入低谷。 
      在理想的經濟發展模式下,國家對宏觀經濟運行主要採取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調控方式,計劃手段在非緊急狀態下基本不用。國家不預先設定具體的經濟增長目標,也不制定控制失業率的指標,而是通過參考經濟增長率、通貨膨脹率、生產者價格指數、失業率、匯率等指標的變化,相機抉擇採取緊縮或擴張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另外,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保持相對穩定,不會頻繁使用打亂居民的理性預期。在調控對象上供需並重,使供給能夠迎合需求,而不是當前強調的需求管理,在經濟高漲階段,壓制需求;在經濟衰退時,刺激需求。 
    
分享
QQ MSN Mail Kaixin Favorite Mail Kaixin

(摘自世華財訊 2014-05-09)
【關閉窗口】
提示
交易提示 四大報摘要 多空揭祕
工具
要聞
中國工商銀行版權所有 京ICP證 0302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