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6月19日 07:51 近日,林毅夫教授在一個學術交流會上指出,近年來,中國經濟增速下降,原因並不是內部的結構性問題,而是外部的週期性因素。2010年到2013年,不只是中國經濟的增速下降了,印度、巴西等其他新興市場,韓國、新加坡等高收入國家,都經歷了同樣的情形。這些經濟體的內部結構與中國不同,說明經濟增速持續放緩是由共同的外部原因導致的。 林教授有力地論證了外部因素的重要性。但這並不能證明內部問題不重要,高中哲學老師反覆教育我們: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這個小理論可以用來分析全球經濟這樣的大問題。打個比方,我們分析一個人爲何會患病,氣候變化這樣的外部因素是條件,但他本人體質差、抵抗力弱則是更要引起重視的原因。全球金融危機就像一次突發的降溫,讓多數經濟體染上了經濟減速的“流行病”,中國經濟也沒有幸免。我們不能只強調“降溫”這個外部條件,而不檢查中國經濟本身的“體質”。實際上,中國經濟的“體質”——內部結構——也有一些問題,正是導致它在全球“降溫”環境下患“流行病”的重要原因。 中國經濟顯而易見的結構性問題是增長過於依賴外貿。外貿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其實並不是非常大,遠遠小於投資和消費。但是,經濟政策是以外貿爲重點。當外貿形勢不好時,常常就有刺激政策出臺,用投資去彌補淨出口增幅降低造成的需求缺口,1993年、2003年都是如此,最爲突出的則是2009年。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四萬億”刺激政策出臺,2009年,淨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爲-37.4%,但投資的貢獻率高達87.6%,使得那一年的GDP增長率仍然得以維持在9%以上。在這樣的政策導向下,中國經濟被外貿牽着鼻子走,失去了自己的節奏。但是,刺激只能見效於一時。很多國家都有增長過於依賴外貿的問題,“體質”有與中國相似的方面,這是它們在全球貿易“降溫”環境下也紛紛“患病”的原因之一。 金融危機爆發後,國際投機資本外流,也是導致很多國家經濟減速的重要原因。在這方面,中國的“體質”還算比較強,但貨幣政策也受到了一定的衝擊。 爲什麼中國與那些新興市場經濟體、新興發達經濟體(指韓國、新加坡等非歐美髮達國家)有着相似的結構問題?原因在於,他們都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西方發達國家設計的發展模式(如華盛頓共識),推進貿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等各種自由化改革,削弱了他們面對外來衝擊時的抵抗力。 中國是一個大國,如果按照西方發達國家設計的模式發展,會受到越來越多的限制(例如,歐美對中國的外貿設置越來越多的障礙),因此,中國應該開創自己的發展模式,不能再依靠(技術上和制度上的)後發優勢。爲此,我們應該認真檢查中國經濟的“體質”——內部結構問題。
|
|
|
|
| |
|
(摘自世華財訊 2014-06-19)
|
|
【關閉窗口】
|
|
|
|
|
工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