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7月02日 11:24 千百年來中國人對糧食高產的追求從未止步。歷史上要多打糧無外乎開荒拓地、豐富作物和精耕細作。 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裏講到"我的老師史祿國先生也告訴我遠在西伯利亞中國人住下了不管天氣如何還是要下些種子試試看能不能種地。"中國人骨子裏就有這種開荒種糧的基因。 作物種植制度是農民與土地緊張、氣候多變相抗爭的武器庫。北方旱地作物的南下美洲花生、馬鈴薯、玉米的引進都是爲了在田閒時節或者天氣不利時能夠彌補糧食產量。 但是對一個國家及每一位農民而言追求高產最主要的方式還是提高單產。傳統農耕文明裏精耕細作程度往往代表着技術水平的先進性。技術的滲透需要漫長的時間通常官府會印發一些介紹耕作方法的小冊子加快這一過程。 糧食的戰略地位從古至今未曾改變。新形勢下追求高產的腳步更不能停止。在耕地面積有限、作物種植制度相對固定的前提下糧食增產的出路在科技。高產創建就是通過示範帶動、技術輻射、整建制推進等依靠科技支撐全面提高糧食單位面積產量。 2008年農業部啓動高產創建項目。至今高產創建萬畝示範片已經覆蓋全國2000多個農業縣形成了一個示範帶動區;先進科技擴大到生態條件相同的區域形成了一個技術輻射區;整建制推進從幾十畝到十幾萬畝小面積試驗變爲大面積示範12000多個萬畝示範片面積總計超過1億畝。一批新型經營主體、社會化服務組織涌現出來糧食高產從未如現在一般擁有如此多的支持力量。
|
|
|
|
| |
|
(摘自世華財訊 2014-07-02)
|
|
【關閉窗口】
|
|
|
|
|
工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