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6月19日 06:35 擔保公司接連倒閉,整個市場信用體系飽受質疑,擔保業陷入極度的低迷。爲何僅僅幾年時間內,擔保行業便從狂熱滑到了低谷? 在筆者看來,這與國內擔保行業的發展歷程高度相關。我國擔保業在近20年的發展中,經歷了從最初的部分地區試點,到各類擔保機構如雨後春筍遍佈全國,其中尤以商業化運作的擔保公司爲甚。 擔保公司的蓬勃發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中小企業融資的“燃眉之急”。但由於行業制度不完善、體系不健全,加上流動性趨緊的影響,近兩三年擔保公司變相騙貸、資金鍊斷裂等事件頻出,不僅使擔保公司的商業形象受損,更讓整個行業陷入重重危機之中。 具體來說,導致擔保行業面臨困境主要有三點原因。 第一,銀保關係中,擔保公司仍處於弱勢地位,加上擔保公司大規模倒閉事件的爆發,使擔保公司生存環境更加惡化,困境重重。隨着銀行對中小企業風險管控的提升,銀行與擔保公司的關係將由合作共贏走向純粹的競爭關係。其實,即便是擔保公司向爲債券市場提供擔保服務的專業機構轉型,也會面臨着資產證券化和信用衍生產品等金融創新帶來的信用定價和風險轉移的變革風險,傳統擔保業務將會受到劇烈衝擊,加劇擔保行業困境。 原因之二,與擔保行業盈利模式有關。目前相當一部分擔保中介公司註冊資本金都在2億元之下,很難抵禦動輒數億元貸款的風險。在現代市場經濟中,靠天吃飯的經營模式註定擔保公司生命力不強,風險較大。 一方面,貸款公司出現危機後擔保公司的代償是一個大問題,銀行爲了自身資金的安全,規定限時代償,大大加劇了擔保公司的資金壓力。另一方面是個別誠信缺失的企業,惡意賴賬、逃賬;同時,政府的相關預警機制缺失,行政執法界定模糊,手續複雜,不能及時控制局面,給擔保公司的追償帶來了困難。 此外,擔保公司衰敗的致命原因是,行業內沒有統一的收費標準。不同地區、不同公司收費標準存在較大差異,不規範發展導致行業惡性競爭加劇,讓一些公司難以避開淘汰命運。 原因之三,監管制度不夠完善。監管方面,信用擔保機構的主要監管方是國家發改委。除此之外,還包括地方政府與地方自律性質的行業組織。儘管融資擔保具有金融業務性質,且存在資本充足率的問題,但截至目前暫未被納入我國金融監管體系。可以說,正是由於業務經營與監管組織的錯位,擔保行業混亂的經營管理才一直沒有平息跡象。 與此同時,沒有對口的專業監管方,也就沒有審慎的風險監管。這不僅導致了擔保機構的風險放大,同時也限制了擔保機構賴以生存的擔保業務放大倍數。這一倍數是指擔保機構可以擔保的貸款金額相對於資本金的倍數。一般在國外,10~20倍的放大倍數是比較常見的,在日本則可以放大到60~70倍。 相比較而言,國內擔保業務中,通常5倍之內的放大倍數對擔保公司而言就是致命的。較低的放大倍數,在2%~3%的擔保費率面前,商業擔保公司的收益很難覆蓋其代償風險。收益不足以抵擋代償風險,嚴重危及了企業生存。 因此,擔保行業想要健康穩定發展,除了要進一步完善監管體系外,擔保公司還應提高自身風險管理能力,通過業務創新或多元化經營改善自身收入結構。 正如知名財經評論員宋清輝所說,融資性擔保公司行業發展歷史不長,雖然他們在經濟大局中所佔比例較低,但從中小微企業的依存度來說,仍值得國家政策大力扶持。
|
|
|
|
| |
|
(摘自世華財訊 2014-06-19)
|
|
【關閉窗口】
|
|
|
|
|
工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