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房地產:風險不可忽視但危機不宜放大,救市當三思慎行
|
|
|
2014年05月07日 13:52 針對中國樓市行情5月來的急轉直下,以及部分地區出臺放鬆調控新政,新華社週三表示,當下樓市確已呈分化態勢,各地冷熱不均,風險固不可忽視,危機亦不宜放大。從長遠來看,以長效機制來取代限購、限貸等硬性措施是大勢所趨,一些地方政府選擇“救市”,應當三思慎行。 “新華視點”文章援引業內專家稱,從銷售數據及市場預期來看,國內樓市成交回調之勢已經確立。但樓市降溫並不等於房價一定會出現總體下跌,或者跌幅比較大的現象,它是一個區域分化、項目分化的趨勢。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楊紅旭認爲,中國的宏觀經濟、貨幣政策、商品住房市場的供求情況,都決定了目前樓市是一個短週期調整,從商品住宅市場的存貨量和消化速度來看,預計一年半時間基本上可以接近底部。 “新華視點”記者調查發現,業內主流觀點堅持認爲內地樓市仍然處於可控、可爲的態勢。例如,上海市住房保障與房屋管理局局長劉海生日前表示,房價受供求關係、土地價格、貨幣政策、市場預期等諸多因素影響,目前並沒有“入冬”的跡象。 對於目前銅陵、南寧、無錫、天津濱海新區等地或放鬆調控,或採取部分刺激舉措的行爲,新華援引專家稱,政府放鬆對市場的管制,本身無可厚非,從樓市調控的長效機制來看,也是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但是,如果純粹爲了“救市”而出臺刺激政策,則大可不必,也有悖於樓市調控的初衷。 業內人士指出,作爲市場主體,開發商無論漲價,還是降價,都屬於自主的商業經營行爲,這正是讓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的體現。從長遠來看,以長效機制來取代限購、限貸等硬性措施是大勢所趨,一些地方政府選擇“救市”,應當三思慎行。 儘管中國京、滬等一線城市房地產熱情未減,但部分二三線城市卻寒意漸增。中國證券報週二報導,繼南寧、無錫之後,安徽銅陵和浙江寧波也開始以不同的方式,加入“救市”隊伍。
|
|
|
|
| |
|
(摘自世華財訊 2014-05-07)
|
|
【關閉窗口】
|
|
|
|
|
工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