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5月07日 04:40 作爲我國最南部的熱帶濱海旅遊城市,三亞因空氣質量好、景色優美而聞名。昨日,一條新聞網絡大熱:三亞向62萬居民一次性派發逾2.2億元物價補貼。此次補貼有兩點引人關注:一是單筆金額較大;二是補貼對象是具有三亞本地戶籍的居民以及符合條件的非本地戶籍的工作者,是真正意義上的全民紅包。 提到全民紅包,筆者首先想到的是澳門與香港。2008年,澳門宣佈向每名永久性居民發放5000澳門元、非永久性居民3000澳門元的一次性補貼,以緩解市民面對高通脹的壓力。而在香港,歷年派糖方式則多種多樣,發紅包、退稅、提高免稅額、減差餉,讓民衆共享發展成果。事實上,由於受旅遊旺季、氣候等因素影響物價持續上漲,三亞從2010年就開始每年發放全民紅包,其中2010年發放9000萬元,2011年2億元,2012年3.3億元,2013年4.4億元。加上今年即將發放的紅包,三亞累計向居民發放價格補貼已近13億元,當地老百姓連續多年從中受益,大派利是廣受追捧也就不足爲奇了。 此前,國內也有一些城市曾發放價格補貼,但基本上侷限於低收入人羣,派發金額也極爲有限,多數老百姓無法享受發展成果。然而,在過去十年間,物價上漲明顯,貨幣超發導致的人民幣對內貶值讓不少居民感受強烈。因此,較大範圍的價格補貼早有實施的必要,也有實施的經濟基礎。尤其難得的是,三亞連續多年向城鄉居民發放物價補貼的全民紅包,這實際上意味着已經從政府臨時性補救措施逐漸發展成政府財政資金預算的一種制度性安排,這種探索對推進社會公平的價值和意義遠遠大於所派發的紅包金額。 當前,中國經濟正在進行轉型,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擴大消費在國民經濟“三駕馬車”中所佔的比重,讓老百姓切實分享改革開放的成果。要讓大家敢於花錢,財政支出就必須更多地向老百姓的民生傾斜,讓老百姓的兜裏鼓起來。類似於三亞的全民紅包舉措就是一種有效的制度探索,既讓老百姓獲得了一定的實惠,又讓老百姓敢於消費;既擴大內需,又促進經濟轉型,一舉多得。各地政府官員在三亞旅遊時不妨多向三亞學習,少建一點樓堂館所,多關心民生。也希望三亞經驗在有條件的地方推廣,將全民紅包在更大範圍內實施。
|
|
|
|
| |
|
(摘自世華財訊 2014-05-07)
|
|
【關閉窗口】
|
|
|
|
|
工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