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個股期權,並非所有人都興致盎然。個股期權作爲一個國外成熟的投資工具,爲金融機構帶來的不菲收入讓人豔羨。而心動與行動之間的距離,或會阻礙個股期權等衍生品業務的發展。金融衍生品對資本市場的意義無須贅述,尤其是在券商行業創新大旗之下,把握創新機遇,在“高標準、穩起步、防風險、強監管”的方針下,個股期權的前途讓人期待。鄰國韓國期權品種的出色表現,讓中國金融衍生品業務從業者嚮往不已。2003年,韓國KOSPI200期權交易量佔該國衍生品交易量的99%;佔全球衍生品交易量的34%;韓國市場的期權交易傲居全球第一的背後,是獨特的韓國交易文化以及各種後備支持。例如持續不斷的投資者教育與發達的“國內交易系統”。韓國KOSPI200期權上市時,公衆對其看法不一,韓國相關機構通過報紙連載、電視節目以及各類研討會和說明會來增進投資者對該期權合約的瞭解和信心。
需要指出的是,韓國互聯網系統相對中國發達許多。該國券商之間爭相提供更快更好的“國內交易系統”,爲投資者提供更快的交易速度和更及時的在線市場信息。許多商業網站也在提供一些市場調查和分析的資料。相比而言,在中國個股期權將要推出的當下,中國券商需要做好以下六大方面的準備:首先穩定的信息技術(IT)系統。儘管近些年國內券商的IT系統裝備良好,但仍偶爾會出現擁堵和連接無響應的狀況,導致投資者交易不暢。金融衍生品交易出於對衝風險、套利等需求,往往需要更復雜的交易策略,對系統的穩定性、網絡帶寬和響應速度的要求比常規下單指令的執行更高。開發與衍生品相適應的技術系統迫在眉睫,這也是近年來國內券商開發算法交易等程序化交易的一個初衷。而光大證券“8·16”事件則再次讓市場認識到衍生品系統建設的重要性。
其次是經紀業務的展業規範。儘管期指和兩融業務已推出,但實際情況是多數券商經紀業務從業者對金融衍生品的瞭解仍有待提高。如果一項業務僅限定在一個小組或者一個部門,那麼這項業務推向廣闊市場的效果就將大打折扣。由此,對金融衍生品的瞭解和分析,繼而形成經紀業務的展業規範,將是國內券商走向衍生品時代的重要一課。第三是有效的風險管理系統。衍生品的價格往往瞬息萬變。不但需要券商對自身的風險系統進行嚴格管理,更需要對客戶投資進行指導。此項工作考驗的不僅僅是券商內部風控監控體系、人員素質,還要包括研究人員、戰略制定者的專業素質。其四是建立專業團隊。目前,我國衍生品專業人才匱乏,隨着國債期貨和個股期權的相繼問世,券商對衍生品人才的需求將陡然增長。除了現有人員的自我教育和提高之外,引入外腦也是一個選擇。屆時外行領導內行的局面或將得到改善。其五是選擇合格的投資者。投資者教育歷來是中國資本市場多年不變的主題。權證交易中的一些慘痛教訓還讓人記憶猶新,但資本市場容納更多品種的進程卻無法中斷。我國期貨和金融衍生品市場目前已經進入戰略發展的關鍵期,如何讓投資者在瞭解個股期權後,將其作爲自身投資的一個有效工具,是擺在從業者、監管者以及輿論面前的共同課題。
最後則是最關鍵的戰略部署。近兩年券商新業務佈局的現實狀況顯示,對創新業務重視越早、投入越多的券商大多會佔得發展先機,例如海通證券、中信證券、國泰君安等券商。個股期權等金融衍生品作爲國際市場上的成熟交易品種,在監管層的支持下,中國市場的前景自然不會小,但券商從中所得則與自己重視程度高度相關。近幾年,傳統業務收入大幅銳減,創新收入尚無法挑起大梁。不少券商儘可能減少不必要的投入,這又涉及不少長期業務的關鍵佈局點,讓很多券商高管感到無奈。出於國有股東進行業績考覈的壓力,不少券商管理層更青睞短期投入少,回報相對較多的業務,例如兩融、股權質押式回購等融資類業務。這些業務現階段人均利潤大幅超過傳統的經紀業務、研究業務和投行業務。有的券商股東和管理層對需要長期投入、短期難見效益的創新業務投出反對票,例如部分創新業務僅IT系統投入便超過億元的提議常常受到質疑。個股期權業務最終會發展得怎樣,除取決於監管者的態度外,還在於券商的戰略投入情況。所有從業者均心知肚明長期發展對公司和證券行業的意義,接下來需要跨越的,便是內心的鴻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