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不會簡單重演,但總是驚人相似。當下A股涉網炒作、手遊炒作可謂一片火熱,一個簡單的手遊人才招聘公告,就能令股價拉數個漲停,如此瘋狂行爲,與3年前上市公司涉礦炒作何其相似!當時,該題材火到僅在公司經營範圍中增加礦產資源投資一詞就股價連漲的地步。然而物極必反,隨着涉礦泡沫破滅,退潮之後的“裸泳”者比比皆是。梳理一下這些曾經風光的妖股的前世今生,剖析其背後的各種動因,對我們的投資不無裨益。
回看過去幾年,逢礦必漲的傳奇一度讓涉礦題材炒作高燒難退。自2010年下半年起,牛股不斷從涉礦題材中涌出,2011年更是達到“涉礦炒作”高峯,先後近百家上市公司涉礦。然而當潮水退去後,涉礦未果者不在少數,探究其背後因由,不外乎一批趁勢擡高股價的投機者,抑或“別有用心”藉機造勢者。
“涉礦”未果的後果衆多涉礦未果案例中,萬馬電纜“炒礦”保定增更堪典型。2011年12月5日,萬馬電纜一紙公告宣佈終止收購新疆托裏潤新礦業49%股權,這距離當初達成收購意向僅僅過去4個月。值得注意的是,憑藉上述“涉礦”消息,公司股價曾一度攀升,並於此期間完成了定向增發。
回查公告,2011年4月12日,萬馬電纜接到證監會關於公司定增覈准批文,隨後,公司即披露,擬斥資不超過3.1億元購買新疆托裏潤新礦業49%的股權,自此公司股價震盪上行,逐漸遠離發行底價。然而,在定增完畢之後,萬馬電纜“掐點”宣佈終止收購計劃。當時就有市場人士指出,上市公司動用“非常手段”穩定股價儘管並未違規,但其出爾反爾的舉動有悖誠信原則,可能使投資者蒙受損失,應當接受更爲嚴厲的監管。
相比之下,寧波聯合涉礦意圖更爲直接明顯。該公司早在2010年8月就宣佈,公司子公司擬在土耳其投資設立公司從事銻礦業務,消息一出,公司股價便一路攀高,直至2011年7月,寧波聯合披露子公司涉礦業務取得進展後,公司股價一度翻倍,最高觸及18元。然而,2011年最後一個交易日公司突發公告稱,停止公司所擁有的銻礦礦區的地質普詳查工作,並根據實際情況將對土耳其銻礦項目擇機進行處置。公司股價也隨着該項目的終結遭遇腰斬。
警惕主動“貼金”者“涉礦”概念或是當時A股疲軟之下的“金手指”,點誰誰漲,火到僅在經營範圍中增加與礦產資源投資、開採等相關業務就會引來資金關注,甚至出現股價連續漲停局面。但極具誘惑力的投機性背後也不乏弄巧成拙者。
2011年9月,方大炭素擬以股權收購方式受讓佳金礦業60%股權。消息出後,公司股價也經歷了一波小幅上漲,不過,擬購金礦的消息並沒能讓公司股價一直“貼金”,同年11月份公司股價開始暴跌,時隔一月,方大炭素便宣佈放棄收購金礦。而這也對公司當時7月份公佈的鉅額定增方案造成一定壓力。
根據公司當時定增預案,公司擬以不低於12.16元/股的定增價,發行股票數量不超過2.32億股,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28億元。值得注意的是,方大炭素決定放棄收購金礦當日股價已跌至8.69元。其實,諸如此類只有“購礦”之名沒有“購礦”之實的“炒礦”上市公司爲數不少。市場分析人士指出,一半以上的“涉礦”概念股在短暫的衝高後就出現了下跌。從公司後續的信息披露中也可以發現,“涉礦”公司由於礦產資源的置入給公司帶來的經營狀況提升的效果,往往不如市場傳聞或投資報告中說的那麼明顯,有的甚至是子虛烏有,炒作的成分更大。畢竟,“業績爲王”永不過時。
前車之鑑,後事之師。當市場出現新的炒作熱點之時,投資者需辨析那些主動“貼金”的上市公司是否有不良動機,其進入新領域的優勢與決心究竟有多大?其收購標的資產的信息披露是否充分?是否有違該行業常理?若答案是否定的,那麼擊鼓傳花的結局就可想而知。畢竟,當潮水退卻,跟裸泳者一起裸泳的滋味並不好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