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7日 10:58 還有兩個月就屆知天命之年的三胞集團創始人兼董事長袁亞非,早前曾對境外媒體放言: “經濟總有周期。我在經濟跌入谷底之前準備好,等真正跌到谷底時,經常能抓住機會把它買回來。” 2014年年初以來,三胞集團令人眼花繚亂的併購行動,看起來正是袁亞非豪言的最佳註腳。 但前述的種種併購,究竟是純屬產業層面的“抄底”,還是上升到資本層面的“炒作”,抑或兼而有之呢? 南京財經大學資本管理研究中心教授宋文閣認爲,併購後的實際運營整合,是三胞集團面臨的主要挑戰,這依賴於人才支撐。 “國際化併購整合很不容易,很多中國企業走出去以後傷痕累累。管理協同、文化融合、資金調配等等,磨合中很多問題會出來。”他說,“這都需要足夠的人才支撐,而人才專業勝任力和企業人才機制,是中國企業面臨的重要考題。” 北大縱橫合夥人陶文盛也認爲,三胞集團就像上海的復興集團一樣,在做多元化佈局,特別是在醫療養老方面的投資,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但問題在於未來整合難度太大。 相比之下,菁葵投資合夥人蔡景鍾較爲樂觀。據他判斷,三胞集團實施系列併購後,產業層面的整合問題不太大,當然不能排除他們有在資本市場上製造概念、刻意炒作的意圖。 蔡景鍾擔憂的是,三胞對併購業務整合的難點,更多在於文化層面,就如汽車企業吉利併購瑞典沃爾沃一樣,三胞集團要實現全球化擴張,如何適應各地不同的社會和企業文化,是必須上的一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