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量“減法”質量“加法”並舉 化解產能過剩“短痛”
|
|
|
2014年05月09日 07:16 因產能過剩或環境污染嚴重而被迫關閉的小企業有望於今年獲得中央財政資金的重點支持。 財政部日前發佈通知稱,2014年關閉小企業補助資金支持的重點包括鋼鐵、有色(含稀土)、建材、機械、化工、輕工、紡織等行業產能嚴重過剩、技術工藝落後、資源能源浪費、環境污染嚴重、安全隱患突出的小企業。 “政府向因產能過剩或環境污染嚴重而被迫關閉的小企業提供補助資金,這將支持這些技術工藝落後、資源能源浪費的小企業關閉或被兼併重組,有利於減少產能,實際產量也將減少,也更促進這類企業向集約型發展。”財政部相關負責人表示,補助資金的規模將由地方政府決定,用於安置職工及支付其他與關閉有關的費用。 面對化解產能過剩帶來的種種“陣痛”,建立包括財政支持在內的對產能過剩行業退出的援助與輔助調整升級機制顯得尤爲重要。 專家建議,援助與輔助升級政策應形成“組合拳”:首先政府應拿出專項資金,鼓勵產能過剩行業、企業加快兼併重組步伐,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第二,要鼓勵企業實施以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新材料推廣應用爲主要內容的技術改造;第三,鼓勵以市場爲導向,積極優化資源配置,挖掘內需市場潛力,改善需求結構,消化一批過剩產能。 記者從財政部瞭解到,我國從2010年起就開始對退出市場的小企業提供補助資金,最開始針對小型的冶煉廠和造紙廠,並通過幫助企業淘汰老舊設備來提高效率。但隨着傳統制造業的污染和產量過剩問題所引發的的擔憂不斷增加,該項資金的重點支持對象與內容也發生了上述轉變。公開報道顯示,2013年,山西省關閉的小企業總共收到政府補貼3586萬元人民幣,這筆資金被用於補償73家公司的員工。 業內人士指出,化解產能過剩絕非簡單的關停了之,要在做數量“減法”的同時做質量“加法”,通過對退出企業轉型發展的引導支持,減輕退出企業的“陣痛”,保護各方面的轉型積極性。
|
|
|
|
| |
|
(摘自世華財訊 2014-05-09)
|
|
【關閉窗口】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