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5月20日 06:40 2014年成爲中國國內信用市場發展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信用債零違約現象的打破代表着中國信用債市場風險狀況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中國信用風險防範和管理將面臨重大挑戰。 “中國經濟結構調整會對信用市場帶來調整,採礦業、鋼鐵行業以及房地產會受到影響,因爲這些行業出現了較大的產能過剩或供應過剩的情況,政府會提供相應的支撐。”穆迪(Moody's)亞太區首席信用總監MichaelTaylor5月17日在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攜手穆迪聯合舉辦的“2014年國際信用研究會議”上表示。 在談及上海超日債違約時,Taylor認爲其對資本市場的發展有着積極的作用。中央政府希望有一個更加以市場爲主導的政策,這就意味着未來會有更多的違約情況,主要是那些沒有被評級的公司出現違約的概率更大。 “這樣的預期是反映出政府立場的轉變,而不是系統風險。我們並不認爲它會帶來持續的問題。同時更多的違約趨勢其實是一個健康的因素,能夠支持資本市場健康地發展。” “信用風險會影響到定價,這樣債券市場在配置資本的時候會更加有效率。”Taylor同時強調有一個比較成熟的信用分析的重要性,“要考慮到信用的質量,在違約之後收付的情況,以及差異化,有政府支持和沒有政府支持這兩種情況。” “我們所評級的機構就中長期而言在經濟調整過程當中會保持比較穩健的情況,不太會出現違約。”不過Taylor稱,穆迪給予評級的公司主要是大規模的國企或主要的銀行。
|
|
|
|
| |
|
(摘自世華財訊 2014-05-20)
|
|
【關閉窗口】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