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來看,我國當期基本養老金收支沒有缺口,甚至出現盈餘,但衆多專家認爲,我國正在加速進入老齡化社會,養老金支付高峯也將加速到來,預計在2030年左右,養老金支付將面臨巨大壓力。未來30-50年,養老問題將成爲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我國不但需要多渠道補充養老金基金來源,還需要儘快改革運營管理機制,多元化實現養老金的保值增值。
缺口問題料20年後顯現
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的報告稱,我國正快速步入老齡化社會。到2020年,老年人口將達2.48億,老齡化水平將達17.17%,其中,8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達3067萬人,佔老年人口的12.37%。預計到2050年,60歲以上老年人佔比將達31%。
中國證監會研究中心主任祁斌近日表示,目前我國養老金總體是盈餘,但實際總體也是“假象”。在現行養老金體系制度設計下,養老金缺口問題將在20年後顯現。各省養老金形勢不同,有的省已開始虧空。養老金真正大的危機在2033年左右,經過這個臨界點之後,全社會養老金的缺口將是墜崖式的。2050年全社會一年的GDP正好貢獻了養老金的缺口。
目前部分省份已現養老金收不抵支的情況。人社部社會保險事業管理中心黨委書記皮德海近期表示,去年有19個省的養老保險基金收不抵支,收支缺口合計達1702億元。全國算賬沒有缺口,分省算賬有缺口。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保障研究中心教授鄭功成認爲,決定未來收支缺口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經濟增長率、人口增長率、對現行制度的適度調整等。如果這些因素髮生變化,對未來收支缺口的預測結果也會變化。
儘快改革運營管理機制
面對即將到來的、巨大的養老金支付壓力,有觀點認爲應實行延遲退休制度,但這只是“治標不治本”。爲了徹底解決養老金支付缺口問題,我國需要多渠道補充養老金基金來源。鄭功成認爲,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總目標應該爲:到2020年,建成由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公職人員基本養老保險、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組成的法定養老保險制度體系,輔之以補充養老保險,覆蓋90%以上的城鄉適齡參保人口,爲每個退休者提供相對公平、水平適當的養老金。
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會保障基金的措施已被中央確定。中國社科院世界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認爲,作爲養老金基金來源的一大支柱,到2021年,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規模至少應該翻一番,未來應積極拓寬融資渠道,實現穩定積累,劃撥國有資產的步伐要加快。例如,完善上市企業的國有股減轉持政策,央企上繳利潤按一定比例劃撥給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國家控股比例較高的央企劃撥一部分股權給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此外,可將一部分國家重要資源收入或國家宏觀調控一次性收入劃撥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挪威將石油收入幾乎全部劃歸主權養老基金,我國也可以在某些資源領域進行嘗試,如徵收特別資源稅。
更爲重要的是儘快改革養老金運營管理機制,多元化渠道實現養老金的保值增值。祁斌認爲,要最終解決養老金缺口的問題,應該讓個人金融資產能跟隨經濟的成長,這纔是市場化的解決方法。美國養老金分散化的投資方式值得借鑑。
此前多個相關部門指出,未來養老金將以組合方式投資運營。目前相關部門正在醞釀養老金多元化的投資渠道,對這項改革進行制度設計,積極聽取各方面的意見,進行深入研究和論證。此前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大學受人社部委託,分頭制定養老保險制度頂層設計方案。專家團隊的建議主要包括:發行利率高於銀行存款利率的特定國債;國家在安排能源、交通等大型項目時優先安排一定的養老基金參與;在保持一定比例的養老保險基金存放銀行和購買國債的基礎上,允許其投資於有良好流動性的金融工具;在國有重點企業改制上市中,允許養老金以戰略投資者身份參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