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監會研究中心、北京證券期貨研究院在中國證券報發表題爲《推動養老金改革與資本市場發展的良性互動》的文章指出,未來我國基本養老金缺口將達到幾十萬億,國家財政將難以負擔。應抓住我國經濟尚處於較快增長階段這一寶貴時間窗口,及時釐清政府、企業、個人的養老責任,建立當今世界主流的三支柱養老模式。
三支柱養老模式中,第一支柱爲公共養老金,提供參保者最基本生活保障。第二支柱爲職業養老金,由國家提供一定的稅收優惠,激勵每個人在工作階段不斷積累,企業匹配一定比例的資金,同時這些資金通過參與投資保值增值,分享經濟發展成果,並實現自我累積,成爲養老金體系的核心支柱,以確保社會的養老安全。歷史數據表明,發達和發展中國家的第二支柱養老金長期回報率都在年均6%以上,我國全國社會保障基金過去十年平均實現了8%以上的年回報率。第三支柱是個人自願參加的養老金計劃。
目前,現行的“統籌加個人”的基本養老金結餘規模爲2.4萬億人民幣,基本上屬於第一支柱的範疇,也基本上不參與投資。作爲第二支柱的企業年金規模爲0.48萬億人民幣,兩者的比例爲83%:17%。而第三支柱至今幾乎爲空白。
縱觀各國養老金制度的變遷,建立三支柱的養老金模式並分別按照不同的模式進行投資是現代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選擇。
加快養老體系改革、促使養老體系健康可持續發展不僅對於實現全社會養老安全、促進社會和諧和公平正義至關重要,對於推動資本市場穩定運行、促進創新創業型企業發展、加快產業升級也影響深遠。
文章提出,我國養老金體系改革的重點,一是要建立真正的第二支柱,推動中國版的401(k)計劃;二是養老金要參與資本市場,通過投資保值增值,實現自我生長。
首先,可以考慮通過劃撥國有股權、國家財政支持等渠道,補充個人賬戶的資金缺口;其次,將個人賬戶劃轉至第二支柱,並按照第二支柱的模式進行投資管理,和企業年金共同構成實質性第二支柱,進行專業化、多元化投資,實現保值增值和自我積累;再次,隨着第二支柱不斷積累和規模擴大,在保持總的待遇不變的前提下,可進一步考慮降低社會統籌部分的繳費比例,減輕企業負擔,激發經濟社會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