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保險業長期存在發展和增長之間的矛盾,制約了保險的社會管理職能的認識和實踐層次的提升。保費收入增長的同時,保險經營效益下滑,保險業的社會形象出現負面影響。
——訪中央財經大學保險系主任郝演蘇
記者:如何認識中國保險業目前的發展狀況?
郝演蘇:中國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同時保險業的基礎較薄。中國保險業在過去幾年中,呈現出超常的增長姿態。但是,我們過去幾年曾經對保險經營主體採取了一些限定政策。而在新興的市場,任何阻礙和限制社會資本大規模進入的行業都有可能在所謂的保護政策下犯有一些顧此失彼的錯誤。政府監管部門包括整個行業應該努力在今後時間內培育和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保險集團,它將是實現中國保險業可持續長遠健康發展重要的基礎性工作。
另外,我國保險業長期存在發展和增長之間的矛盾,制約了保險的社會管理職能的認識和實踐層次的提升。保費收入增長的同時,保險經營效益下滑,保險業的社會形象出現負面影響。
我不主張開發那種迎合某種需要,開發那些表面上社會暫時需要,但對保險效益沒有作用的產品,它將是對整個行業的破壞。另外,國情觀念和意識必須貫穿於整個保險市場開放與運行的全過程,爲更好地實現保險的社會管理職能奠定社會基礎。
記者:保險業目前面臨哪些突出問題?
郝演蘇:中國保險業的資產總額五年來維持了37%的增長速度,是同期GDP增長速度的4倍。同時我們看到自2004年,保費收入增長速度開始放慢,保險業的資產規模增長更多得依靠資本運作。
爲了迅速增加支持資本運作的現金流,保險企業往往盲目追求保費進賬,這大大加劇了保險企業的道德風險。保險企業在銷售時,只管當下收益,不管未來支付,不計承保成本,這導致了產品設計的失誤,大量高利率產品被設計出來。保險企業大力發展投資理財型產品,尤其是壽險企業。在銷售環節上,保險公司給予業務員過度的激勵,業務員往往向投保人作出超額的承諾,以增大提成的基數。產品設計與銷售兩個環節,導致了我國保險業保費收入的畸形。
保險公司追求規模增長,如果資本運營能夠一路成功,那也不會遭遇償付危機。但資本運營本身,收益與風險如影相隨,投資永遠成功獲得高收益回報的可能性不存在。考慮中國當下的投資環境,保險資金投資渠道狹窄,而且整個資本市場處於持續低靡狀態。保險資金運營的主渠道國債市場近年來表現不佳,股市2003年以來一路低靡,到今年纔有所回升。
在我國,中國人壽保險公司是最大的保險公司,其他保險公司的規模較小,保險產業形成“一大多小”局面。由於中小保險公司在資金、管理、人才上都無法與人保相比,於是盲目地攀比價格。我國精算學理論引入較晚,費率釐定的研究較少,同時缺乏大量歷史性和基礎性數據,因此費率釐定缺乏科學的依據。保險公司不顧風險、不計成本,無視市場規律,明目張膽地打起了“高回扣”“價格戰”,進行不理智的惡性競爭,違反了費率釐定的科學原則,這爲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留下極大的隱患。
因此,我們必須在如下方面進行有效動作,使我國保險業的償付危機在可控範圍:其一,開發新險種,實現保險產品的轉型;其二,根據我國資本市場的發育現狀,適當放寬保險資金的運用渠道;其三,防範金融風險,提高投資收益,實現保險公司資金的專業化管理;其四,對保險監管體制進一步改進,建立完善的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
記者:普通人如何建立自己的保險體系?
郝演蘇:保險是未來不可預測的,由於生命、健康、個人財產的損失產生的財務需求的一種解決方案。
如果低收入家庭,可以考慮買一些意外險或者健康險,投資不是很大,發生特別事件可以得到保障。
對於中上收入家庭,可以選擇包括健康險和人壽保險相關的產品。但是從中國市場現實來看,我有一個忠告,在中國目前沒有實行混業前提下,不能買投資、理財產品。如果你想理財,可以買基金公司的產品。買保險是買保障,對未來發生不可預測的財務開支的事先準備,也是應付各種各樣的危機的方法。
(作者:艾新)
注:本信息僅代表專家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據此投資風險自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