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從需求強度上,還是供給能力上,現在都是最好也最迫切的社保改革時機。
●中國經濟安全的隱患與風險主要在於中國自身,集中在對經濟安全的意識、認識以及防範能力。
關於社保改革
11月18日,央行行長周小川在第八屆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上接受採訪時表示,中國儲蓄率較高,財政狀況良好,目前是實施養老和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最佳時機。在中國社保和醫療改革備受關注的當前,這番話引起廣泛關注。
蔡昉:當前是最好的社保改革時機。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所所長蔡昉在接受《中國經營報》採訪時認爲,當前國內經濟發展強勁,勞動人口處於最高峯,社會勞動力供給充足,儲蓄率高,財政收入持續增長,正是我們獲得人口紅利的時候。從國際形勢看,雖然存在局部的貿易摩擦等問題,但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其實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而且這種趨勢還將持續。從供給角度看,當前我們政府有能力進行相應的改革。
從需求的角度看,我們構建新的社保體制的問題也已經迫在眉睫。事實上,從本世紀開始,我國的老齡化進程已經在迅速加快。無論是速度、規模,還是到達的時間之早,都是比較罕見的。而上世紀後期開始的勞動力市場改革也產生了一批下崗失業工人。這部分人該如何返回到工作崗位,生計又如何解決,對社會保障體系提出了極大的挑戰。無論從需求強度上,還是供給能力上,現在都是最好也最迫切的改革時機。
陸銘等:劃撥國資充實社保並非治本之策。學者陸銘等在《財經時報》(11月25日)發表《劃撥國資充實社保並非治本之策》一文。文章認爲,劃撥國有資產充實社保基金,對於中國這樣一個人口衆多、老齡化增速快的國家而言,不是解決問題的治本之策,如果操之過急,甚至可能產生始料未及的損失。可行的對策是:第一,通過推遲退休年齡和降低替代率,以減少養老金支出。第二,通過有計劃地覆蓋農村移民勞動力的方式,平滑養老保險基金的收支缺口。第三,改變養老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實行“名義個人賬戶制”。第四,緩解養老保障體系支出壓力的根本舉措,是通過改革教育和技能培訓體制,提高勞動者的勞動生產率。
關於經濟安全
我國經濟發展面臨世界經濟失衡、國內經濟安全意識兩方面的隱患。世界經濟失衡的惡化或國內認識、結構調整的不足,都可能使得我國經濟的發展面臨嚴重的問題。
夏斌:加快貨幣合作,減少美元匯率過度波動對經濟穩定增長的負面影響。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夏斌,發表《美國該爲全球經濟失衡負責》[《人民日報(海外版)》,11月23日]一文。文章認爲:作爲世界第一大國的美國,已由過去的資本淨輸出國變爲資本淨輸入國,源源不斷地向發展中國家和石油輸出國借入資本,以維持貿易和經濟的增長。在各國經濟實力明顯不平等的情況下,要求弱勢方的發展中國家冒着金融動盪、社會不穩定的風險,單方面加快放棄各種金融自由化限制和匯率限制,減少發展中國家出口,減少美元儲備,似乎不太公平。爲了從根本上解決全球經濟失衡、維持世界經濟的穩定增長,呼籲持有較多美元儲備的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國家,要加快國內結構調整與改革、發展內需;督促美國作爲第一大國對解決全球經濟失衡負起大國責任;倡議亞洲各國在加快貨幣合作中,儘可能減少美元匯率過度波動對亞洲各國經濟穩定增長的負面影響。
江涌:經濟安全意識薄弱是我國經濟安全所面臨的最大隱患。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中國經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採訪時認爲,經濟安全意識薄弱是我國經濟安全所面臨的最大隱患。江涌指出:中國經濟安全的隱患與風險主要在於中國自身,集中在對經濟安全的意識、認識以及防範能力。威脅我國經濟安全的內部因素主要集中在社會矛盾凸顯、經濟安全意識薄弱、部門與地方利益作祟、對經濟安全的認識出現偏差、防範各類經濟風險的總體能力較低等五個方面。相對於當前社會比較關注的製造業安全,金融安全應該更爲重要。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雖然難以立國,但是可以強國,可以弱國,還可以亡國。金融競爭是國際經濟競爭的核心,金融安全是主權國家經濟安全的核心。國家經濟安全應追求整體安全、綜合安全、核心產業安全,而且實現這些安全追求的動態化。
關於資源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的結果造成資源全球化。資源全球化下,中國企業的發展策略是什麼?全球初級產品價格的上漲對中國經濟的發展產生什麼影響?
海聞:在全球尋找最便宜的資源。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海聞,在“2006深商峯會”上發表《國際貿易格局變化與深商的機會》的演講。海聞教授認爲:全球化的結果是產業全球化,貿易自由化的結果是需要在全球尋找最便宜的資源,只有在全球找到最便宜的資源才能在競爭中生存下來;有些資源不能一直依靠,需要把生產進行全球化佈局,不在一個國家完成所有生產,把生產的某些環節分散到各個國家去;我國有很多機會,可以利用我們的資源把全球生產狀況的某個環節吸引過來,投資也好、生產也好,不要只想國內市場,還要想到是整個國際市場中的一部分;資源的選擇也應該學會全球的選擇,要充分利用全球已經有的技術、資源、人才。如果我們不能在全球化的這種變化當中找到我們自己企業機會的話,那麼很可能這些機會就會喪失,很可能別的國家在不遠的將來就會超過我們。
《中國經濟時報》:全球資源產品價格持續高漲使我國相關產業發展難度增加。《中國經濟時報》發表《全球初級產品價格高漲對中國的影響》(11月23日)一文。文章認爲:面對全球資源產品價格持續高漲,西方國家加緊對全球資源的控制,向非洲、拉美、西亞資源的投資加快,在資本市場上進行炒作來推波助瀾。“十一五”時期,是我國工業化的關鍵階段,重化工業發展迅速,正處於從資源依賴型向技術支撐型的轉折階段,對重要工業原材料以及能源需求增長仍然較快,資源產品價格猛漲,使我國相關產業發展難度增加,面臨進口成本加大造成的經濟利益損失、原材料大量消耗引起的輸入型通貨膨脹、企業經營成本上升引起的較大價格風險等三方面的壓力。爲此,我們需要發展國內大宗原材料期貨市場,研究開發原材料、戰略性資源、農產品等期貨品種,爲行業發展提供更多避險工具;同時積極參與國際期貨市場,進行套期保值,穩定企業經營環境。
(作者:郭繼豐)
(注:本信息僅代表專家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據此投資風險自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