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消費者權益日來臨之際,汽車消費投訴熱點再次引起業界關注。在東莞市汽車維修行業協會和東莞市消委會收集的7大投訴熱點問題中,除了汽車質量問題仍是投訴重點外,其餘如汽車與保險捆綁銷售、試駕車當新車賣、新車加價問題等成爲消費者新的關注點。
爲此,記者在3·15消費者權益日來臨之際,通過對東莞汽車維修行業協會祕書長張華文、東莞南城豐田車行總經理謝韶輝兩位的採訪,請他們就消費者投訴和關注的熱點話題進行解答。張華文認爲, 汽車與保險捆綁銷售違反了消費者權益法,屬於強迫消費;對於一些商家把試駕車當新車賣,謝韶輝認爲這種行爲是違規的。
買車必須買保險是否屬強迫消費?
前幾天我們接到一位家住東城牛山的車主趙傑的投訴,今年1月份他到下橋附近的東莞恆信本田車行準備買一款奧德賽。在車配置、車價、各項費用都問清楚的情況下,他決定要買該款車。但銷售員提出一個條件,到他們車行買車就必須附帶買保險甚至上牌。趙傑認爲自己是買車的,並非一定要在該車行買保險或上牌。事後諮詢不少汽車公司,也都存在類似情況,雖然找律師詢問了情況,但雙方是否願意成交屬於自願,最後不了了之。實際上在東莞許多車行都隱性存在買車必須附帶買保險及上牌照,這是否屬於強迫消費?
專家解答:
張華文:買車必須在買車的車行上保險和牌照,是一種典型的霸王條款,實際上是一種違法行爲,車行和消費者都心知肚明,但這種情況現在繼續存在,是因爲賣車本身的利潤已經非常少了。汽車銷售與保險、汽車上牌甚至其他附帶品連帶銷售,那麼車行和銷售員可通過這個綜合銷售賺取其中小部分差價。一般而言,車行幫助上保險、上牌都存在一定差價和利潤。如果是5000元的車險,估計有近700元的提成給銷售員。但從本質上說,買車必須買保險,屬於強迫消費,違反了消費自願原則。
謝韶輝:消費者買車是自由的,經銷商想通過消費者買車時購買保險的途徑,同消費者建立更好的關係,這是經銷商和消費者雙方協商的過程。在買車的車行上牌照,主要是避免炒車嫌疑。在競爭激烈的情況下,汽車的價格透明,沒有多少盈利空間。把賣車和保險等綜合在一起,實際上是一種營銷多樣性的手段,創造更多的利潤是每個商家追求的目標,車行可以通過保險和上牌照分到一些利潤。
買車代辦手續“黃牛”能信嗎?
買車除了需要繳錢外,還需考駕照、行駛證、交養路費、保險費等種種繁瑣的手續,而這些手續,卻也成了某些不法商人牟利的“經濟增長點”,最明顯的做法莫過於“代辦”,尤其是二手車交易中一些借代辦爲名的“黃牛”吃差價宰你沒商量。
專家解答:
張華文:根據國家規定,在二手車交易中如果有中間商參與,中間商必須要具備一定的經營資質,因此對於不具備資質的二手車“黃牛”來說,他們往往就會以二手車交易手續繁瑣爲名來主動代辦手續。具體來說,就是從上家手裏以低價收購汽車時,並不辦理過戶手續,當找到下家並以高價賣出以後,再用上家的有關資料和下家直接辦過戶,這樣,從文件上看來,似乎是上下家直接交易,經紀人最多賺了500元的佣金;而事實上,買賣雙方卻素未謀面,白白讓“黃牛”賺了隱形價差。還有的二手車商,利用國家車輛退保只要憑身份證的漏洞,用到手的上家身份證事先退取了保金,挪爲己用,然後再把車倒給不明情況的下家,造成了下家無法辦理保險。對於此類情況,建議消費者爲避免被“宰”,買賣雙方應該到合法的二手車交易中心(市場)進行交易及辦理過戶,不要輕信路邊擺放的車輛和“黃牛”的說辭。
經濟型車投訴多是因爲質量差?
在去年對汽車投訴方面,經濟型車佔據了相當比重,價格在10萬元以下的經濟型車投訴較多,是否這些車的質量差或者服務不好?
專家解答:
張華文:這包括兩個方面的問題,去年全國生產汽車約750萬輛,實際售出約700萬輛,作爲經銷商的車行壓力很大,庫存車增多;另外,這涉及到經濟型汽車消費羣體的消費能力,經濟型汽車故障並不比其他價位的汽車多,這不是技術問題,不能說經濟型汽車質量就不行。經濟型車主本身經濟實力有限,可能開個8萬元的車,一月收入就只有5000元,除去月供,如果車子再有個小毛病,隨便修理一下要數千元,那麼就心裏覺得是車子質量問題;或者是車行、維修廠“宰人”亂收費。實際上,是他的經濟實力決定了他對一些很小的問題都會去投訴;而消費價格高的車主,在這些方面反倒平和許多,沒有特別的問題,就比較少投訴。這是經濟型車主投訴多的主要原因。
謝韶輝:經濟型汽車故障多首先不是一個技術問題,而是消費羣體消費能力的問題。一個年薪100萬元的人買奔馳,從來不爲質量擔心,因爲其消費能力強,對於花費一定的維修費用根本不在乎。而一個普通工薪階層買一輛經濟型汽車,每個月有限的工資還要承擔供車的費用,即使壞了一個很小的零部件,花的錢不是很多都會讓其非常心疼,自然就投訴多。
如何解決車主對知情權的把握?
汽車商家在交車時,並未向車主詳細介紹該車的主要性能和該注意的事項。在部分銷售火爆的車行,一個銷售員往往接待多個客戶,造成車主對自己購買新車的瞭解不夠。在汽車維修時,車主把車放進車行或者維修廠,基本無法得知自己車輛的檢修情況。等維修結束後,車主唯一的辦法就是結賬買單。如果黑心維修店將車上的好零件換掉,一般車主也不知道。如何解決車主對應有知情權的把握?
專家解答:
謝韶輝:在一些車行和維修廠,的確存在這樣的情況。一些銷售員介紹不夠詳盡,可能是業務水平不夠;也可能是車行生意太好忙不過來。但對汽車本身的瞭解,最主要是靠車主自身,別人的講解只是很少一部分,應靠自己去主動學習。 要買車,自己首先得懂車,不能只靠業務員的介紹,那樣對車的瞭解就很片面。
至於把車放到車行或者維修廠,車主基本無法得知自己車輛的檢修情況。其實這有個現實,車行或維修廠每天都會接到數十甚至數百輛車維修或檢查,不可能讓每個車主去車間看車。而作爲4S店和綜合維修廠,一般對員工要求也很嚴格,他們一般也不會爲了少許利益把好零件換成壞零件。當然,不排除4S店少數維修人員或某些黑心維修店可能以壞換好。應該相信,東莞98%的正規維修廠和4S店都是講誠信的,不會幹偷樑換柱、以次充好的事情。
試駕車能否當新車賣?
在部分汽車專賣店,存在把試駕車翻新後當新車或者打折出售的情況,廠家是否允許這樣做?
專家解答:
謝韶輝:其他車行我不敢保證,但對於試駕車,一般日本品牌的汽車都會做內部處理,不會讓經銷商出售這種車。只要是合資品牌的汽車都不會把試駕車當新車出售,即使是出售也是當二手車賣,不會當作新車出售,4S店展出車後,一般會當作公司公用車來用。
作爲廠家,對此也有嚴格要求,拿試駕車去賣是違規的。從信譽角度講,試駕車無論如何翻新都是舊車,即使把里程錶拔掉,行內人一看就知道是否開過。從一個對消費者負責的角度來講,廠家是絕對不會允許經銷商這樣做的。但是否每個品牌的經銷商都是如此就不敢保證。將試駕車打折出售,屬於正常的市場行爲,其實就是做二手車去交易,應該沒有問題。
贈送品可索賠嗎?
東莞維協47宗對汽車的書面投訴中,有近20宗涉及到車膜和零配件的投訴。許多車行買車送車膜,但實際上送的車膜並不能防紫外線,貼膜後也起不了作用;另外產地也各不相同,許多說是美國、日本產的,實際就是東莞或者廣東某地產品,騙人沒商量。一些車行隨車贈送車膜等物品多以次充好,你如何看?
專家解答
張華文: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說,消費者應該加強汽車方面知識的學習,提高識別真僞的能力。從車行來看,車行沒有告訴消費者產品的品牌、產地,沒有讓消費者明確知曉該物品的功能,忽視了消費者的知情權。作爲隨車贈送品,有些是買車送的,其實是折了價的;有些是沒有折價,完全贈送的。作爲後者,如果消費者沒有受到傷害,是無權去追究其責任;但作爲前者,消費者出了錢,雖然名義上是贈送,但依然可以要求其更換正品,贈送品有些時候未必不可索賠。如涉及到汽車零配件的原廠件、附廠件問題,兩者質量和價格相差都很大,因此消費者在消費中一定要辨別清楚,不要被騙。
汽車加價是正常行爲嗎?
前年新皇冠上市,去年凱美瑞上市東莞都曾出現加價風潮,去年一些進口車也出現加價風潮,你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專家解答:
謝韶輝:新車加價是很正常的事情。作爲稀缺產品,新車加價是迫不得已。新皇冠、凱美瑞上市時,排隊買車的人很多,但其中也有不少炒車的炒家。如果不加價,可能一些人剛到店內買了車,出了店門就賣車,對市場是種無序的衝擊。
從消費者角度講,他們的確希望不加價。但目前汽車消費已經非常市場化了,無論是商家還是消費者,都是根據市場的需求來定價和購買的。在歐盟就規定廠家不能定價,統一的價錢不加錢纔是壟斷。而在國內,則限制隨意加價,實際上並不符合市場對價格波動的遙控。
(作者:薛偉)
注:本信息僅代表專家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據此投資風險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