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輸入30
您所在的位置:
建立企業年金監管溝通協調機制
 

  2月3日,在社科院舉行的“企業年金、社會保障與和諧社會”高層論壇上,保監會副主席魏迎寧提出,應該建立企業年金各個監管機構的信息溝通和協調機制。

  他說,雖然現在企業年金管理機構在不同的行業受不同部門的監管,但監管的標準和規則應該是統一的。同時,目前對企業年金還缺乏全國統一的稅收優惠政策,有的地區有,有的地區沒有,沒有給予稅收優惠的地區和企業參加企業年金的積極性就受到了影響。

  “還有就是,保險公司已經辦的團體養老保險算不算企業年金的一種形式?如果算,我們認爲對於團體養老保險應給予企業年金一樣的稅收政策,當然這個問題可以研究。”

  據介紹,保險業正通過發揮在精算投資、賬目管理、養老金支付等方面的專業優勢,積極參與企業年金。比如,到去年底,兩家專業養老保險公司太平養老和平安養老的客戶分別達到了227家和86家,到賬資金分別是13.93億元和6.8億元。而除了經辦企業年金以外,保險業還開展了養老保險,2006年養老保險保費收入爲626億元,其中團體養老保險保費收入爲389億元。

  除了已經運營的兩家專業養老保險公司,中國人壽的養老保險公司即將開業。此外,還有一些保險公司正在申請成立養老保險公司。對此,魏迎寧表示,希望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能夠給予符合條件的保險公司經辦企業年金的資格。但他也強調,並不是所有的保險公司都要經辦年金業務,因爲不能獲得盈利就很難可持續發展,要不要經辦年金業務,保險公司一定要慎重決策。

  據介紹,從1991年開始,隨着制度框架的逐步建立,目前我國企業年金髮展已經呈現出快速增長的勢頭。2000年企業年金規模還不到200億元,2004年由於實行了新辦法,2005年就增加到了680億元,而到去年底,預測數據應該在900億元左右。

  在這個論壇上,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劉永富也坦承,從總體上看,企業年金在我國仍然是一項新的工作,僅僅剛剛開始,雖然取得一些發展,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解決。

  “企業年金制度的運行要涵蓋社保、銀行、證券、基金、信託、保險不同的行業,年金的範圍包括債券、基金、股票、保險等多種產品。監管也是多個部門,而且目前主要還是一些部門的規章和政策性的文件。”

  他認爲,由於企業年金政策性強,涉及面廣,風險點也很多,需要各個部門和各個方面共同配合,才能做好。“除了要繼續加大宣傳和推動,讓更多有條件企業建立起企業年金以外,還需要制定像企業年金條例這樣更高層次的法律法規,特別是要解決稅收優惠的問題,研究制定全國統一的企業年金稅收政策。”

  劉永富還表示,企業年金管理機構要建立嚴格的准入和退出機制,做得好就會被企業所選擇,做得不好就可能沒有業務,違規的可能就要退出。他還透露,按照國務院確定的市場管理原則,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決定將原來由社保機構管理的企業年金移交市場評定的管理機構運行,在今年底以前完成移交工作。

  (作者:仝春建)

  注:本信息僅代表專家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據此投資風險自負。


(2007-02-07)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