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輸入30
您所在的位置:
農村保險業發展舉步維艱的出路在哪
 

  從1980年我國保險業全面恢復業務到2005年底,全國總保費達到4927.3億元,而農村保費佔比不足3%。在中國大多數鄉村,保險業還未涉足,保險對於數以億計的農民至今還是那麼陌生。

  2006年,撫州市、宜春市等江西大部分縣市遭受歷史罕見的強風雹、強暴雨襲擊,江西人保財險公司95518專線接到的報損金額1600餘萬元,但都是來自城市的報損,而廣大的受災鄉村,災民卻只能依賴政府十分有限的賑災撥款救援。同年,一場罕見的大風冰雹襲擊了山東省菏澤、濟寧等地的23個縣市,其中農業經濟損失12.2億元。由於農業保險滯後,受災地區不少農民血本無歸。

  諸如農民靠天吃飯、生活無保障的狀況並非僅限於江西、山東,全國絕大多數鄉村面對自然災害,成千上萬的農民百姓只能望天興嘆。

  爲了改善農村的保障狀況,2006年6月15日國務院頒發了《關於保險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然而約半年時間過去了,各省、市保險公司雖已開始行動,但行動緩慢,舉步維艱。《若干意見》已指明瞭方向,爲何保險業仍難以打破農村保險市場長年冷清的局面?

  早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全國不少省市保險公司曾經送保險下鄉,開辦過水稻、牲畜、養殖、房屋、森林防火等保險業務。然而,各地保險公司無不以連年虧損而被迫鳴鑼收兵、偃旗息鼓。以江西爲例,1992年江西農業保險保費收入人民幣2648.7萬元,而同期賠款支出3688.1萬元,淨虧1039.4萬元。虧本的買賣,令保險公司心有餘慮。

  作爲企業性質的保險公司,企業的性質決定它必須以盈利爲目的,必須依靠自身的盈利來維持自身的生存、發展。而涉足農村保險,保險公司展業和服務成本明顯高於城市,在市場經濟形勢下,要求保險公司做虧本買賣,這不現實。

  筆者認爲,要加快農村保險業發展,政府必須慷慨解囊,只有政府給予雙向支持,才能切實爲農村保險業發展奠基。

  一方面,政府務必對保險公司發展“三農”保險給予政策支持,建議政府減免“三農”保險稅收,並制定政策給予保險公司適當的“三農”保險補貼,以減輕保險公司爲開拓農村保險市場而擔負的超出城市保險成本的那部分負擔,增強保險公司的抗風險能力。

  另一方面,政府務必採取措施,鼓勵農民進入保險市場。如針對惠及大多數農民的險種,給予投保的農民福利性、激勵性保險補貼,多保多貼,不保不貼,引導農民樹立以防爲主的自主自立自救意識,扭轉過去遇災後等、靠、求的消極觀念,把防災、抗災關口前移,由被動地救災,轉變爲主動地防災、有效地抗災。

  (作者:方竹平)

  (注:本信息僅代表專家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據此投資風險自負。)


(2006-11-24)
關閉窗口